什么是安逸的生活?
“有飯吃,有錢花,有家回”。媽媽總是這樣告訴我。
可現在這個社會,這個環境,真的允許你對自己有如此任性地要求嗎?
換句話說,這么三俗的標準,真的是我們這個世紀的人迫切需要的嗎?
曾經的我,認為我們追求的,必然是又高尚、又有品味,又有趣,又不三俗的。
“有飯吃”,狹義的理解的話,對我們來說已經是不再列入計劃的基本生活需求了。廣義來說的話,“有飯吃”,不僅是喂飽自己就可以,還要找到一份自己“愛吃的飯”,“會為之而努力的飯”。
“有錢花”,這在全人類通行了交換貨幣后,就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奮斗目標。上至花甲老人,下至純真孩童,每個人都想銅臭滿滿。這樣說可能有些以偏概全,還是會有一些人內心富足,不去追求物質上的補給的。然而,不正是因為有人給他提供了物質上的富足,才形成了他內心的富足嗎?
話說回來,“有錢花”才能腰桿硬氣,才能說一不二,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曾經我不知道哪里來的自信,竟然是金錢為糞土。參加工作之后,體會了掙錢的不易與有錢帶來得便利后,我稱這是一種病態。
每一個健全的成年人,都應該為之而終生努力著。不管你是暫時的為夢想不計回報,還是你只在乎眼前的既得利益,這都沒有錯。有夢想的人終有一天會達到夢想與回報的平衡,在乎眼前的人也會因為目光短淺而受益有限。
總的來說,“有錢花”是一件特別偉大特別了不起的事。“有錢花”意味著你在某一方面有著卓越不凡的成就,比如干體力活特別拿手,做PPT特別牛,與人溝通總是讓人感到愉悅。不論你在哪一方面收獲了金錢,這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工作不分貴賤”“術業有專攻”完美詮釋了“有錢人”的良好品質與優秀能力。
如果說“有錢花”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那么“有家回”就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現代社會的人們,因為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充盈,對于共同建立一個家的那個人也開始越來越不將就。大家不再像父母輩那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追求心靈與行動上的契合,可以為了某件事喋喋不休的討論,也可以安靜地待在一起不覺尷尬。然而,人是一直變化著的,這段時間你感覺和他有話可談,無話不說,過段時間就覺得和他待在一起一秒鐘都是煎熬。這個不確定性的變化因素,讓離婚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也讓“有家回”變成了一件比“有錢花”更難的事。
生活在某些意義上來說,是永遠一成不變的。就像幸福的人都是一個樣,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一樣。媽媽說的標準,在社會不產生動蕩的前提下,是萬年不變的。不要嫌它俗,也不要說它難,只是因為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殊性。正是因為“有錢花”在當今社會變得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人們都拼了命的打怪升級,讓自己的級別高一些。也正是因為當今社會有錢的人他們追求得越來越多,所以“有家回”有時候變成了一件自己的事。
你看,每個人對生活都是有所要求的。既然有索取,當生活給了你一耳光的時候,肯定是你想不勞而獲的時候。因為你好逸惡勞,因為你破壞了生活的規則。
如果你還想生活有所要求,也就是對自己有所要求,當生活給了你一耳光,一定要狠狠地打回去啊,不然,總是自己打自己臉,時間長了,就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