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鼻孔和氣管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種不同病毒導致的。
#常見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和流感[influenza]
#典型癥狀包括鼻充血,流鼻涕,喉嚨痛,咳嗽和易怒。
#診斷基于癥狀
#好的衛生是預防感冒的最好辦法,常規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流感。
#治療目的是緩解癥狀
兒童每年平均發展6次病毒性呼吸性感染。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分為:
#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主要發生在鼻和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生,包括普通感冒、流感。
#下呼吸道感染:癥狀發生在氣管、氣道和肺。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在兒童中更常見,包括咳嗽、細支氣管炎和肺炎。
兒童有時會合并感染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起因
對于兒童,鼻病毒、流感病毒(在每年冬季流行期)、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冠狀病毒和腺病毒株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當兒童的手與受感染者的鼻分泌物接觸時,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傳染。這些分泌物含有病毒。當兒童觸碰他們的鼻子或眼睛時,病毒得以進入和產生新的感染。少數情況是,當兒童呼吸含有被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的液滴的空氣時,感染也會傳染。
由于各種原因,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兒童的鼻腔或呼吸道分泌物含有比成年人更多的病毒。病毒的產量增加,以及對衛生的關注通常較少,使得兒童更有可能將感染傳染他人。許多兒童聚集在一起,比如在幼兒中心和學校,傳染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與人們認為的相反,其他因素如受凍、受潮或受累,不會導致感冒或增加兒童感染的易感性。
@癥狀
當病毒侵入呼吸道細胞時,會引起發炎和產生粘液。這種情況導致鼻塞、流鼻涕、喉嚨痛和咳嗽,最多持續14天。在上呼吸道感染[URI]結束后,一些兒童還會繼續咳嗽數周。發燒高至38.3℃-38.9℃,在幼兒或流感患者中很常見。兒童的體溫可能上漲到40℃。
兒童其他典型癥狀包括食欲降低、嗜睡和全身性疾病(不適)。特別是流行性感冒,頭痛和身體疼痛發展。嬰兒和幼兒通常不能溝通他們的具體癥狀,只是表現出笨拙和不適。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并發癥
因為新生兒和年輕的嬰兒更喜歡用鼻子呼吸,甚至中毒的鼻塞會導致呼吸困難。鼻塞也導致喂養問題,因為嬰兒從乳房或者奶瓶上哺乳時不能呼吸。因為嬰兒不能通過咳嗽吐出粘液,所以他們經常發癢和哽咽。
幼兒的小氣道可以被炎癥和粘液顯著縮小,導致呼吸困難。兒童快速呼吸,并可能在呼出(喘息)時發出高亢的噪音,或者在吸氣(stridor)時發出類似的聲音。嚴重的氣道縮小可能導致兒童氣喘和變藍(黃萎病)。這些氣道問題在副流感病毒、RSV和人類偏肺病毒感染導致的感染中最常出現。受影響的兒童需要立即看醫生。
一些患有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兒童也會發展成中耳(中耳炎)或肺組織(肺炎)感染。中耳炎和肺炎可能由病毒本身或由細菌感染發展成,因為病毒引起的炎癥使得組織更容易被其他細菌入侵。在哮喘兒童中,呼吸道感染常常導致哮喘發作。
@診斷
#醫生的評價
醫生和家長通過典型癥狀來識別呼吸道感染。一般來說,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的健康兒童不需要看醫生,除非呼吸困難、不喝水以及發燒超過一兩天。頸部和胸部的X射線可能會用在呼吸困難、胸鳴、喘息的或者醫生可以聽到肺部充血的兒童。血液檢查和呼吸道分泌物檢查很少有用[rarely helpful]。
@防護
最好的防護方法是做好衛生工作。一個生病的兒童和家里人都需要經常洗手。一般來說,與生病的孩子進行更親密的身體的接觸(如擁抱、偎依或床鋪共享)越多,感染傳染給其他成員的風險越大。父母必須平衡這種風險和安撫一個生病的兒童的需要。兒童應該離開學校或托兒所呆家里,直到發燒結束且感覺足夠良好。
流感是唯一的通過接種疫苗可防護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所有年齡在6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均應每年接種一次疫苗,所有成年人也一樣。接種疫苗對患有某些疾病的兒童和成人尤其重要,如心臟或肺部疾病(包括囊性纖維化和哮喘)、糖尿病、腎衰竭和鐮狀細胞病。此外,免疫系統減弱的兒童,包括患有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和接受化療的兒童,均應接受疫苗接種。
@治療
#休息和流質
#發燒和疼痛的藥物
治療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呼吸道感染的兒童需要額外的休息,并應保持正常的流質攝入量。可以給予對乙酰氨基酚或非甾體抗炎藥(NSAID),如布洛芬,用于發燒和疼痛。學齡兒童可能會采取非處方(非處方)減充血劑來應付煩人的鼻塞,盡管該藥物通常沒有幫助。嬰兒和幼兒對減充血劑的副作用特別敏感,可能會發生激動,混亂,幻覺,嗜睡和快速心率。在嬰兒和幼兒中,通過使用冷霧蒸發器來加濕空氣和用橡膠燈泡抽吸器從鼻子抽吸粘液可以稍許緩解鼻塞。
By?Mary T. Caserta, MD, Professor of Pediatrics,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tending Physicia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chool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Golisano Children’s Hospital at Strong,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