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詞可謂意蘊豐富,眾所紛紜,其可做動詞,也可做名詞,還可做形容詞,關鍵在于何人從何角度去闡發它了。下面,基于一名教育學專業學生的立場,就“教育是什么”與“什么是教育”的角度切入來闡述下我個人的看法,以供交流。當然,對那些未曾深入了解教育學這一專業的人而言,此篇從學理上探討下教育,可算作一篇科普文。
首先,“教育是什么”這個命題所要表達的是教育在現實中的具體反映,是種應然的指向,即教育在現實世界中的概念是什么,其具體是什么。那么“教育是什么”呢?
從套路講起,“教育”從廣義上而言,是指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促使人向善的活動。在這里。注意概念的關鍵詞,首先,教育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故而漫無目的的游玩或活動不具備教育的成分;其次教育是有計劃的,而不是零散的、瑣碎的,區別于自學;最后,教育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并且是促進人向善的,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的。故而,在動物領域,那些父母為促進子女更好的成長而做出的種種舉動,諸如鷹爸爸將小鷹扔下懸崖讓其學會飛翔等例子是不屬于教育這一范疇的。從狹義上而言,教育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校教育。那學校教育又分為幾個階段,具體大家都知道,從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這幾個階段。
以上就是教育在現實世界中的反映,你可以把教育理解成一種活動,也可以將其視為一個組織或機構。不過前面有限定詞哦,比如一種推動人發展進步的活動或者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促進人向善的活動。就機構這一角度而言,肯定要有施教者和受教者了。
其次,就該談談“什么是教育”了,注意啦,“教育是什么”與“什么是教育”可大不一樣呢,平常口頭上可以混為一談的說說,但具體從學理上論述的話可要加以區分嘍。好,開始切入正題,“什么是教育”指向一種應然狀態,也就是教育應該是什么樣的,稍微了解哲學的朋友應該知道哲學上有三個詞是很重要和普遍使用的,即“應然”(應該的狀態)、“本然”(本來是什么狀態,自然天成的狀態)和“實然”(實際生活中是什么樣子),不過“本然”一詞較為晦澀難懂,不好論述,故而哲學界對此能夠進行深入闡述的不多。普及完這三個詞大家應該可以理解“教育是什么”與“什么是教育”兩者的區別了吧。沒錯,“什么是教育”是指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樣的,我們所渴望的教育是什么樣的。相信每個人心目中對教育都有一個自己的構想。
那么,接下來,我先從詞源上來剖析“教育”一詞,解釋下古人對教育應然狀態的詮釋。“教育”一詞在起初是分開的,‘教’《說文解字》上指“上所施下所效”,‘育’指“養子使作善”,故而教育指一種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情感關懷和價值傾向的培養的活動。
接著,談下“什么是教育”的普遍價值傾向,有讀者猜出來了嗎?對。就是培養人的“真、善、美”。雖然聽了很多遍但確實是一種很有道理的價值傾向。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學》中這樣寫道:“為每一個人培養誠摯、善良、助人為樂精神以及對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關切之情等品質,是學校教育基本的起碼的目標。”具體點說,就是喚醒學生心中的真、善、美。
“真”即真實。就是要做真實和實在的教育,不搞形式主義。小時候我們回答問題最積極,初高中漸少,而在大學的課堂里基本緘默無言了。人越長大越來不敢說出真話和內心真實的想法。這是何緣故呢?因為在教育中,我們一味著告訴學生標準答案的重要性,而罔顧學生“犯錯誤”的機會,只有學生講出真實想法時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考察學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去思考,去創新。傳統的教育就像大工業的流線操作般旨在培養學生服從的性格,而有靈魂的教育在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創新和發展。真實,是創新的起點。
“善”即善良,就是正確的三觀。在教育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生活技巧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和構建他們美好的精神世界。善良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喚醒學生內心的善,那份赤子之心是教育應有之責。當學生秉持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時,校園欺凌現象、青少年少年犯罪現象還會日囂塵上嗎。
“美”即美好。“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誠然也,教育在于喚醒學生內心的“美好”,讓學生真實的感受身邊和社會中美好的事物,讓學生感受著美好的存在和價值,通過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和碰撞,從而激發更加美好的事物。這是從教育喚醒人內心對美好事物的欲求方面談及的,另一方面的含義是“美育”的培養,即喚醒學生內心美好的同時,也要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水平,激發他們創造美的熱情。不要讓學生陷入以丑為美的泥潭中,并覺得這樣自然而然沒有任何不妥。
我對于“什么是教育”的看法是從哲學層面論述的,認為真正的教育旨在構建人的精神世界。囿于篇幅,就不展開論述了,持久關注我的朋友說不定可以看到我的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