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三次來電):“喂喂喂,你來了沒?”
B(因為第一次接電話后沒有馬上準備而還在穿鞋子):“在路上了,快到啦!”
這些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甚至你為了看這篇文章現在就在干這樣的事。在這種事發生后,很奇怪,因為沒有人會因此自責、道歉——根本沒有人會想到這是一個謊言。的確 ,如果你這時還說自己沒出去只會引起你同伴的厭惡,所以你的確是一個聰明人,但卻不老實,很懶。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聰明人和老實人。”
以前在書中看過這句話,如今反復推敲才慢慢理解了作者想要表達的。聰明人的反義詞是什么?是傻子。那為什么聰明人的反義詞是老實人呢?所以說老實人就是傻子。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反駁,因為你見過許多老實的成功人士。你說成功人士?他們成功后當然有資格去裝成老實人,但那不是你我。這就好比學習中的許多“第一"得獎者會在臺上說著一些虛無縹緲的學習方法。他們在講完后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說:“這都是老師/家長讓我這么講的。”可笑嗎?
朱熹說過大學之前學理,大學之后學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學之前老師教你干什么就得去干,別問為什么。等到畢業后才要去摸索出行為背后的道理。然而現代人們顯得比古人的成熟得早。我不知道這是否是因為到處都有讓小孩子培養求知欲的廣告,其中最有名的《十萬個為什么》我們都接觸過。我并不是否定求知欲,只是為什么要把我們的求知欲遏制在初中(或許更早)?當這些小孩長大后提出很多為什么的時候,老師們不一定是煩了,只是無法清晰地解答,這一點在英語的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中尤為突出。每一次校對卷子都要大半節課是學生分為兩派互相“炮擊”,到最后只是單純地想否定別人,連自己的派別都忘了是啥。對于難題,老師就直接甩出一句:“以后會學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心智成熟的孩子會越早醒悟:“噢,先別計較那么多,先背下方法吧。”我后桌那哥們打算挑戰我的這些言論,開始自己摸索拼魔方的方法(當所有人都是靠背公式的時候),反正一個星期里他也沒啥進展。我祝他在高中3年里能夠成功。
促使我寫出這篇文章的是上周真實發生在我身邊的事。那天我在路上騎自行車,前方被一個不知為何物的鐵塊所阻。我覺得這車不像是正規的東西,看看左側正有一個交警乘著摩的巡邏,不禁為他嘆息。果然,交警發現此不明車輛后停了下來對司機招手,勒令其馬上停下接受檢查。不想那位前輩高人非常熟悉“潛規則”,徑直向前開去。那交警不知是無法調頭還是懶得追來,就開走了。前面那鐵塊發出的“哐哐哐”仿佛在扇路邊牌子的臉。
“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否則交通協警會把你帶到派出所。”我想著世間的所有“法規”中都包含著一層“潛規則"。
如今我也算是小有成就。我會在一些事上表現得老實,但那并不是全部。我需要一個心靈的支點使我能相信即使完全從心地實事求是也能過好生活,不會因為老師不回答而感到委屈,不會因為不熟悉法規被抓入派出所而前輩高人們正悠哉悠哉地繼續違法。
每年暑假前家里人都會問我要不要去外國讀。在我的家族里同齡人幾乎都出國留學了,但我從小學畢業就一直拒絕。這當然是因為我更喜歡同宗同源的中國朋友們,但我更想不用在數年后回國說:
“中國社會,汝康復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