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覺得收益頗豐,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由馬歇爾.盧森堡所著,寫的很實在,像一本工具書,教你如何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傾聽自己和他人內心的感受與需求。對于時常自責、指責他人、陷入爭執的人來說,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甚至將一些要點寫下來作為行為指南。
書中說到,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們一方面借助這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個方面借助這四個要素傾聽和體會他人。
一、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總是”、“經常”、“很少”、“從不”這樣的詞語可能混淆觀察和評論,會使我們的表達言過其實。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
學會區分感受和想法,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
以下詞表達的是感受:(我覺得)興奮、喜悅、甜蜜、感動、欣慰、踏實、安全、放心;害怕、擔心、著急、緊張、尷尬、慚愧、失望、困惑、寂寞、茫然、郁悶等等。
以下詞表達的是想法和判斷:(我認為)被羞辱、被拒絕、被打擾、被貶低、不受重視、不負責任等。
三、需要: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比較也是一種評判,與他人做比較,會讓你過上悲慘生活。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的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如果我們想利用他人的內疚,我們通常采取的辦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歸咎于對方,比如:“你成績不好讓我傷透了心。” “不得不”的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這種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四、請求: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需要他們做什么,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如何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注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五、用全身心傾聽自己和他人。
全意全意地體會他人的信息,而不要分析,分析妨礙了傾聽。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現別人并不那么可怕。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貶低了。
別人生氣時,要傾聽,不要說“但是”。
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六、愛惜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是培養對自己的愛。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在我們的語言中,有一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我們經常使用它來打擊自己,這個詞就是“應該”。因為“應該”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這使我們感到無奈和沮喪,同時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非暴力溝通的憂傷:當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體會著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非暴力溝通的自我寬恕:感到遺憾時,我們試圖了解過去的行為所要滿足的需要。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我們就能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就可以原諒自己。
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當我們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并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及價值觀,我們活在對自己深深的愛之中。
一旦承認某一行為是你的選擇,就填寫以下的聲明來了解你為什么要那么做:“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不論你選擇做什么,了解自己為什么要那樣做。
七、充分表達憤怒。
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咎于他人。如果我們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那么,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的心情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行為。生氣的原因在于我們的想法——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如果意識不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一心考慮別人的過錯,我們難免就會生氣。
除了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還可以選擇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時,我們也不會感到生氣。我們無需壓抑憤怒,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為了充分表達憤怒,我們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動。然而,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憤怒驅使我們去懲罰他人,而不是去滿足需要。
希望他人因為內疚而發生改變,就是將刺激和原因混為一談。
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來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 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如果人們認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認為那些人應該受到譴責或處罰,那么,他們就播下了暴力的種子。
表達憤怒的步驟:1、停下來,深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有時,在第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在不順心時,許多人已經習慣于批評和指責他人。因此,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些,在說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么也不說。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為尚未滿足的需要。
八、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如果我們威脅他人或者實施懲罰,人們常常會產生敵意和抵觸心理。這樣,彼此的關系將會疏遠。同時,懲罰還可能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后果上。
九、重獲生活的熱情。
專注于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里。
十、表達感激。
在贊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贊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它審判著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在我說與聽的時候,請讓愛的光芒照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