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成為一個領域的頂尖高手,答案是:練習一萬小時。
一萬小時理論由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出,此書告訴我們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而且要練習一萬小時。但事實上:
練習一萬小時≠必然成為頂尖高手。
舉個栗子,假設一個歌手每天練習唱歌3小時,完成一萬小時需要十年時間,你會發現酒吧的很多駐唱歌手練習已然超過一萬小時,為什么他們沒能成為頂尖歌手呢?
同樣地,從事同一職業的上班族,為什么有的人十年后能成為行業專家,而有些人同樣的工作時長,卻只不過是一個“看起來經驗豐富然能力卻沒多大提升“的普通職場人呢?
因此,光知道“練習一萬小時”的口號可能毫無意義,訓練時間僅僅是成為頂尖高手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真正讓一個人成為領域專家的關鍵條件是一套系統的訓練方法——【刻意練習】
這套訓練方法主要包含四點:
1. 只在“學習區”練習;
2. 把訓練內容模塊化,對單獨模塊不斷重復練習;
3. 了解練習結果,隨時獲得有效反饋;
4. 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下面針對以上四點逐一解釋他們的意思,但在此之前,請允許我先上兩個公式:
高手=刻意練習+一萬小時
頂尖高手=(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天賦
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要選擇你擅長的、有天賦的領域去練習,否則即便你“刻意練習了一萬小時”,可能也只是個普通高手,而成不了行業頂尖專家。尤其是對于一些相對特別需要“天賦”的領域,比如作家、畫家、音樂家這些行業。
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則是定位問題。定位自己要練成一個“頂尖商業文案高手”和定位練成“頂尖作家”顯然是兩個概念,前者即便沒有文學方面的天賦也能達到,后者如果沒有天賦則幾無可能。
回到主題。
1. 只在“學習區”練習;
“學習區”與“舒適區”相對應,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從內層到外層依次是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學習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技能,恐慌區是暫時基本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刻意練習就是要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踏入學習區的自虐式練習。
比如工作中“打電話”這項普通的技能,這個技能我們習以為常,但如果你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有很多問題呢?比如打電話的時間點和方式,按照你慣例你一般是在工作時間給客戶打,比如早上10點打過去,而人家此時還在睡覺(一些獨立設計師可能是下午到凌晨工作),比如你給老板打電話前是否有想過先發一個短信(假設老板正開會呢)。
所以要想提升打電話這一項技能,你要勇敢地踏出舒適區,避免“自動完成”,而是要想過去的做法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后列一個改進計劃,然后按此練習,堅持改進,結果會讓你欣喜的。
在舒適區做事,那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是練習。
2. 把訓練內容模塊化,對單獨模塊不斷重復練習;
要把訓練的技能分成有針對性的小模塊,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而不是盲目練習?!短觳琶艽a》一書介紹,美國最好的一所音樂學校里的一位老師甚至干脆禁止學生把一首曲子連貫地演奏,學生只能跟著她練習分塊的小段。她規定如果別人聽出來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說明你沒有正確地在練習。
越是高手,越是要分模塊練習,頂尖的職業運動員的訓練也往往是針對特殊的技術動作,而非比賽本身。一個高水平的美式足球運動員只有1%的訓練時間是用于隊內比賽,其他時間都是用于各種相關的基礎訓練。
而針對一個單獨的小模塊,一個技能套路,要想把它練得爐火純青,只有一個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重復!重復!再重復!
3. 了解練習結果,隨時獲得有效反饋;
基于我們的天性,“即時反饋”更能讓我們把一件事情堅持下去,另外只有即時反饋,你才能了解自己所練習的這項技能點進展情況,就像我們上學時一樣,如何判斷你某門學科學的好,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和測驗,沒有反饋,沒有測試,你的知識只是幻覺。
一個不錯的方法是,在練習一項技能之前,給自己列一份自檢清單,規定幾個標準,比如這項技能達到及格、良好、優秀、卓越的對應標準。
4. 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關于這一點就不具體闡釋了,如果你想象著一邊聽歌看劇一邊練習,結果就不說了吧,注意力集中的最高境界就是進入“心流”狀態。
什么叫達到了“心流”狀態?請參考一則網上新聞——
“男子玩游戲時被父親碰掉電源,在家縱火泄憤”(雖然這是反面教材)
…
堅持刻意練習很痛苦,一點都不好玩,簡直反人性。你要不要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