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女兒去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這是她第一次在沒有家人陪同的情況下出遠門,而且要去一周的時間。
說心里話,我真的有些放心不下:在外面能不能照顧好自己?會不會把東西全丟了?遇到危險情況能不能處理……
更加要命的是,出發的頭天晚上,女兒因著涼嘔吐了好幾次,一夜沒怎么睡,早上出發前也沒吃什么東西。
我拖著行李把她送上車,看到臉色臘黃、無精打采的女兒斜倚著車窗,心想:這個樣子,還暈車,還能去嗎?我焦慮地瞅著女兒,希望她能放棄,但她沒有絲毫退卻的意思。
我只好給帶隊的老師千叮嚀、萬囑咐,希望老師能夠費費心,多多照顧。長途汽車出發了,我的心也懸了起來。估計大多數家長也一樣,懷著惴惴不安的心各自散了……
整個上午,一直心神不寧,不時拿起手機,看看有沒有孩子的電話;刷刷活動的微信群,看看有沒有孩子的消息。
一直到了中午吃飯時間,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說是孩子又嘔吐了幾次,午飯也吃不下,還有點發燒……我一下子慌了,這可怎么辦?孩子還能堅持嗎?要不要去把孩子接回來……
好不容易鎮定下來,我問孩子要不要返回?答復是:她仍然要堅持。那好吧,再等等看,實在不行到了駐地再說。
下午時孩子們到了駐地,微信群里沸騰了。視頻、圖片、語音應接不暇,各種信息鋪天蓋地。由于孩子們對住宿條件不太滿意,紛紛向家長們“訴苦”。
這讓焦急等待、忐忑不安了大半天的家長們更加心焦。她們紛紛向主辦方提出抗意、打帶隊老師的電話質問,甚至有家長聯絡起來準備向主管單位投訴、到營地去接孩子返回……
而我們的那位大小姐,除了老師上傳的一張照片外,其他音信全無,好像這一片紛繁熱鬧的場景與她毫不相干。
在這一片紛亂的質疑、討論、回復中,家長們度過了孩子們離家的第一夜晚,我的焦慮絲毫沒有減輕,然而女兒依舊沒有來電。我只是從微信群的消息中得知住宿問題得到了解決,夏令營活動按計劃展開。
我按捺不住焦急的心,給女兒發了個短信:好些了嗎?有沒有吃東西?昨晚睡得咋樣?不一會兒收到了回信,只有兩個字:好了。
盡管極簡,這也夠了,我的心情也放松一些了。接下來的幾天,微信群了依舊熱熱鬧鬧,我有空就去看看,但女兒的信息仍然是寥寥無幾,她既沒有給我打過電話,也沒有發短信……而我只能靜靜地刷群,默默地等她回來。
返回的那天,我早早地趕到下車點,那里已經等了一大群家長。好一陣子車才到,孩子們靜靜地走下車來。盡管略顯疲憊,臉上還是洋溢著喜悅。女兒興奮地跟我打過招呼,沒等我說話,就轉身去找她的行李。我忽然覺得,她好像長大了一點……
回家的路上,我緊緊攥著女兒的手問:“有沒有想爸爸媽媽?”
“想啊!”
“那為什么連個電話也不打?”
“沒有電話,便是平安啊!”
是啊,沒有電話,說明她沒有碰到需要求助的麻煩;沒有電話,說明她沒有不滿需要抱怨;沒有電話,說明她能夠接受遇到的不適和磨煉;沒有電話,說明她不再像風箏需要牽著線……沒有電話,便是平安!
后來才知道,孩子在這期間曾經兩次不舒服。還好,隨隊醫生給打了針;還好,微信群里老師發了照片,讓我不再擔心。
孩子雖然沒有打電話,我也沒有因此而過分擔憂,可我還是希望,遠離父母的孩子,有空時打電話報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