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語堂《蘇東坡傳》后感。
蘇東坡一生不斷遷徙的過程中,你是否也思索過自己人生的走向和結局?
蘇東坡一生為政治斗爭所累,在官場中幾升幾落,這本書也基本是以他一生的官職為線索而書寫的,他一生去哪里,如何奔波,都與在官場的命運分不開。但這本書所記載的,與其說是一個官員,不如說,他是一個詩人,一個老百姓的摯友。
閱讀中,最深刻的感受,是蘇東坡那如朝陽一般的生命熱度。
他的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并不精于自謀,但卻富有民胞物與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
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深沉而不免于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里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于分明。
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須乎尊貴的虛飾。
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局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但蘇東坡還是屢遭貶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茍活。
有一次,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了幾句話,話說得最好,描寫他自己也恰當不過: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p>
所以,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蘇東坡少年開始便飽讀詩書,青年時期才華耀世,一鳴驚人。人到中年,他為政治斗爭所苦,屢次遷徙,但不管到哪里,他永遠把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無論到了哪里,都贏得當地人發自內心的愛戴。
可惜,好人從來不是一生平安,如此溫暖純良的蘇東坡,到了晚年卻被流放到最苦的邊境之外,甚至一度連飯都吃不起,最后病死在路上。但無論命運奪走他多少東西,他從來沒有怨恨過,消沉過,灰暗過,他對生活擁有著孩子一般的好奇,興趣極其廣泛,也非常容易快樂。他帶著對生命孜孜不倦的熱愛,學習做菜,學習釀酒,采草藥,也設計建筑,他發明了無數到今天還堪稱經典的東西,有文化又有實用價值,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他一生的經歷,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學上,他是個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間的表現,是永恒的精神在剎那間存在軀殼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卻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擔、是苦難的說法——他認為那不盡然。至于他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
在玄學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氣質上,他卻是道地的中國人的氣質。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
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死的仙丹妙藥終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
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剎那顯現間的一個微粒,他究竟是哪一個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
返回來再說說林語堂,他之所以能寫透蘇東坡,就是因為作者本身在性情、人生經歷等方面與蘇東坡有很大的相似性。他選擇為蘇東坡立傳,既是兩人在人生經歷和思想態度上的暗合,也體現了林語堂個人的價值選擇,換言之,蘇東坡是林語堂的理想人格。
蘇東坡因變法事件以及文人之間的黨派之爭,而在仕途中大起大落,林語堂自己,也曾在二三十年代中國現代文學轉型時期的一系列社會文化變革中起伏不定。寫作《蘇東坡傳》時,正是林語堂處境艱難之時。在生活的艱難行進中,林語堂把蘇東坡當成自己的精神導師,用蘇東坡在宦海沉浮中還能保持樂觀、曠達的品格來激勵自己,從而在人生遭遇變故時,也能安然度過。
所以,林語堂對蘇東坡的贊賞與歌頌,就不僅僅是對其文化才華的欽佩了,更重要的是從蘇東坡的人格精神中所汲取的前進的力量。他帶著既崇敬又親密的心態,把蘇東坡變成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的化身。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讓我們記住蘇東坡的一生,記住他的詩與文,記住他的笑與歌,記住他在山間瀟灑長嘯的背影,也記住他奔走在碼頭田間為百姓努力的身影,這一切共同凝聚成一個不滅的火焰,在我們心中燃燒著,幫助我們對抗人間一切的黑暗與寒冷,我想這就是蘇東坡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