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同事聊天,不自覺中有兩位同事都表示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打孩子,一位是1.5歲左右孩子的媽媽,另一位是準媽媽,回想城哥(2007年11月28日出生)的養育歷程,那時候我沒有她們如此清晰的邊界,也沒有想過會不會打他,事實是我沒少打過他(那時候我還是盡量學著理解他,怎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如果時間可以倒流,讓我回到那個時候的自己,我想我依然會采取相似的處理方式。而時間流尚至今,學著踐行正面管教、努力做到尊重孩子這個人本身,愿我走過的坑可以給你帶來一些覺察,在養育孩子的方法探索上可以有更多的發現。
在城哥一歲之前我所踩過的坑:
1. 常抱孩子,會慣壞了孩子;
2.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他,等他乖的時候才抱他;
3.包裹得嚴嚴實實,幾乎動彈不得;
4.這兒臟、那兒危險,別去碰。
更好的選擇:
孩子0-3歲都是一個與母親分離的過程,而在0-1歲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那時候的他以為他與世界都是一體的,他餓了,媽媽也餓了,他在動,這個世界都在動。給孩子更多的愛撫(擁抱、撫觸)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更可以讓大腦接觸到更多的刺激信號,讓神經元有更深的連接,促進大腦更好的發育。
鼓勵孩子去探索:當他吃手的時候告訴他那是他的手,咬毛巾的時候告訴他(軟軟的、這是毛巾)、摸著鵝卵石的時候告訴他(滑滑的、涼涼的/暖暖的,這是鵝卵石).......這時候的我們就像一個孩子的隨身翻譯,描述他所可能看到的、感受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試到的所有感覺。
當孩子開始“扔”東西,鼓勵他做扔的這個動作,選擇可以扔的物品,當他扔出去后告訴他,嗯"小熊"扔出去了/扔下去了(這對孩子來說是特別好的與物品分離的過程,分清楚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界,而我以前也只認為老愛扔東西,很煩人)。
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有準備的環境、跟隨孩子的需求,無條件的滿足他的生理、心理需求。
2歲時走過的坑:
1.過度保護,不允許做更多的探索;
2.不要哭,男子漢哭是沒有用的;
3.要聽話。
更好的選擇:
2歲的孩子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因此多少會讓我們有些頭疼,許多事情他都想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做,而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又會哭鬧。這時候的他自己也是沖突的,一方面想自己去完成,另一方面又因做不到而沮喪。
接納情緒,調整行為,教會方法。
以孩子想自己穿鞋(有魔術貼)為例:我看到你想自己穿鞋,沒有穿進去,你哭了,? 把鞋扔在了一邊, 看起來很難過,你可以來讓媽媽抱抱,媽媽陪你一起來穿鞋,首先打開磨術貼,其次把鞋綁用手撐開,然后把腳放進去,最后把魔術貼粘上。
一方面教會他如何做,也可以用首先、然后.....等對孩子輸入詞匯量。
關于接納情緒或幫孩子學會情緒管理,這個時候也是很好的時機,打針會疼、摔跤了會疼,疼的時候我可以哭,也可以讓媽媽抱抱。不會為了讓他所謂的堅強,而去忽略他的感受。
3歲時走過的坑:
如果不聽話,就不帶你回去/不要你了(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有一次,城哥和我到公司加班(那時候在VK緹香郡),回家途中,不記得給他說了什么他不聽,在他轉身的瞬間,我站在了他轉過身的背后,他沒看到我的那一刻,慌了神的往回跑,大聲的哭喊著“媽媽”,那份恐懼的感受我現在都還記得。我也跟著他追,小小的個子,跑的速度我硬是花了好大力氣才追上。
更好的選擇:
如果明白什么是安全依戀,如果我懂得如何更有趣的引導孩子,我一定不愿意用如此笨拙的方式。如果我當時我想吸引孩子走快一些,可以和他一起賽跑、找地上的正方型(圓型、三角型......)、數廣告牌、找小鳥,而那時候就只會說“快點走,我們快坐不上車了。”
0-3歲如果說還有什么明顯的坑,就是對于孩子錯誤行為的大聲吼叫,那時候覺得似乎只有這樣他才會聽,或者說才會聽得見,而這個習慣也正是我們養成的。當小寶出生后,我們不再通過情緒來表達這個事情能做還是不能做,而是能過描述或制止行為的方式(比如握住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說,不可以,同時說可以怎么做)。
上學之后走過最大的坑估計就是與學習習慣的對抗了吧,在我的記憶里,幾乎和孩子所有的沖突都停留在學習效率、玩游戲兩個方面。說過不少打擊他的話,對他動手的情形也多數在在這個年齡階段。
如果有更好的選擇:
借林文采老師《心理營養》:
肯定、贊美、認同:
也許也正是看到了這部分內容,才讓自己參加了“不鼓勵孩子就出局”21天打卡(截止昨天已連續打卡19天),從以為自己平時有很好的鼓勵孩子,到找不到可以鼓勵孩子的內容,再到發現沒有及時的給予孩子正向的反饋,最后習慣性去看孩子當下這個行為背后正面的動機或有沒有一點點值得鼓勵的地方。
不記得是武志紅還是誰說過,父母的嘴都是開過光的,你口中描述的孩子就是他可能成為的樣子。
學習、認識、模范:
努力做一個孩子心目中的模范(成為他的重要他人),用行為讓他看到你是如何學習,如何面對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困難,只有孩子愿意從你身上學習,愿意成為像你這樣的人,所謂的教育才會真正起以作用。
不排除我在接觸了一些信息反饋到,當成年后的一些行為模式與兒童時期的成長環境或父母關系很大,帶給了一些壓力和恐懼,而更大的收獲是即使不能做到,依然愿意成為更好的自己,以一種更有力量的方式來支持孩子的內在成長。
回到打孩子,這的確是我們從小受過的教育方式,同時從行為層面來說也的確奏效,當孩子挨過打后,再遇到這樣的行為,他不敢去做,而不敢或選擇不做其實會有一些差別。
也不排除會是我們的情緒發泄,或對自己無能為力的選擇,如果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我們是否還依然選擇這樣的方式?
最后,我們也需要和自己和解,我們打過、罵過孩子,自責比尋找解決辦法或許更容易,讓我們痛苦的地方正是可以調整的機會,育兒是一場修心的旅程,對我來說沒有終點亦目的地,留心觀察,沿途就是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