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P2P,大多數人第一印象是跑路、暴雷,什么國資背景、什么大數據風控、什么B輪融資,全都靠不住!而在我的理解當中,P2P就是把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借貸(民間借貸)搬到了網上,在這個互聯網時代,P2P的出現是順其自然的,P2P的風險也是自然的。經過幾年的理財和實踐,我明白了風險并不可怕,窮人思維是避開風險,我們理財小伙伴的思維應當是:既然風險不可避免,那就動手管理風險。
我是一名自謀職業的小百姓,前后投過20來個P2P平臺,年化收益在10%左右,有四五個平臺現在還在投,自始至終我沒有遇到暴雷的平臺,甚至連逾期都還沒遇到過。
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我膽子大、運氣好?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今天我就講講我的看法,分享一些P2P風險管理的小經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為避免廣告嫌疑,不出現具體平臺名稱):
首先談一談我對P2P的看法。
一、P2P符合政策預期和時代潮流
普惠金融是國家鼓勵的方向,這個大趨勢是沒變的,就像滴滴打車這種方式也是一個大趨勢,出租車司機再有意見,也擋住百姓的選擇,所以我覺得互聯網金融有前途。特別是近幾年國家支持小微企業發展,P2P是一個必要的資金補充渠道,彌補了商業銀行不愿去做的業務,也符合了普通百姓的理財需求,滿足了小微企業的需要。在國外,P2P已經經歷了規范發展,這種模式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必定是一個大市場,P2P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會消失的。
二、P2P符合百姓對生活方式的預期
從存折、銀行卡、網上銀行到手機銀行到余額寶、招財寶、理財通、網商銀行,我們管理現金的方式不斷電子化、互聯網化,所以我一步步接受了這種“管錢”的方式,具備了接受P2P的心理基礎。
三、P2P彰顯了百姓理財優勢
這里舉例同樣擁有一萬元,存銀行定期(年化1.5%)和P2P(年化10%)各10年會發生什么?這里假定每年存取,連續10年,銀行定期得到1605元利息,P2P得到15937元利息,如果時間夠長,這個差距會拉開幾十倍。這個過程中,可能很多小伙伴還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這幾年貨幣超發,真實的通脹率可能是銀行定期利率的三倍都不止,所以,錢放在銀行,就是必然縮水的,想知道現在的錢若干年后值多少錢,可以聯系我給你計算工具去算。
說了那么多,要說關鍵的了。
我控制風險主要靠評級交叉、區分類別、分散投資、只投短期、緊跟資訊五個維度。
1、評級交叉
我們沒法實地考察,怎么知道平臺好不好?答案是依靠第三方評級。現在有很多評級公司專門給網貸做評級,但是評價要素不同,所以評分也會不同,我們可以把幾家評級公司的數據交叉一下,如果幾個評級公司都對同一平臺打出高分,那么這個P2P安全性就比較好了。
2、區分類別
我傾向選擇車貸平臺。P2P業務主要是房貸、車貸、信用貸、企業貸,各個平臺都不太一樣,我看中車貸是因為車貸成熟,萬一借款人還不上錢,平臺和投資人都高興,押的車很快就可以變成錢。而企業貸單筆規模太大,萬一還不上,很容易影響平臺資金周轉,弄不好就會資金斷鏈;信用貸的話,環境不好,老賴多,排除;房貸的話相對也還可以,只是處理房子沒有處理車子那么快速,有的地方有量無市,很難賣出去。
3、分散投資
這個很好懂,你有10萬,分5份投到5個平臺,萬一真遇上跑路的,自己也能承受,千萬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這里也補充一句,也別太分散,那樣很牽扯精力。
4、只投短期
P2P實質上就是債務關系,我們這說借錢不還叫“豹子借豬”,遭遇過這種經歷的人就懂了,借錢說下個月還你,結果一年都不還,也就別指望能收回了。說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債務關系時間越長,不確定性越多。再者,為了保持流動性,最好也是短期,一般就是6個月以內。
5、緊跟資訊
P2P平臺沒有哪家長期安全,風險性、收益率都是在變化當中。去加入網貸的討論群、經常看看評級公司發布的新聞就挺不錯,但是去平臺自己辦的群里問這個平臺安不安全,就相當于問賣瓜的“這瓜甜不甜”,所以,千萬別做這種傻事。發現有問題,能夠及時撤資的條件請結合上一條。
最后,我補充一下,除了風險,有時我還關心P2P的透明度,畢竟把借款人信息、借款用途、質押信息、借款合同公布出來,是需要“規范運營”才有底氣的,所以公開標的的透明度越高越好,比起信用背書、成交金額、XX獎項、玄而又玄的科技風控策略,透明度更為讓人放心。這篇文章更多的是談哪些P2P能投、怎么投,下一次給大總結一下哪些P2P不能投。
我是一名邊學習邊實踐的理財愛好者,微信公眾號fengqinzhengli,歡迎多提建議,幫我提升理財思維和能力,希望理財的我們一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