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葉紅于二月花
——詠秋霜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 ? ? ? 秋霜自古以來就是詩人抒發(fā)情感的意象。《詩經(jīng)·蒹葭》中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詩句,說的是當河邊蘆葦呈青灰色時,露水也因氣溫降低而轉(zhuǎn)化為霜: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jīng)·秦風 蒹葭》)
這是《蒹葭》的第一章。開頭兩句,勾勒出一幅深秋晨景圖:一片繁茂的蘆葦,在秋風吹拂下?lián)u曳起伏,冰冷的露水灑在蘆葦上,凝結(jié)成了片片霜花。這是一幅多么清冷的畫面啊!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詩人所追求所思念的那個人就站在水的那一邊。這就像電影中的推拉鏡頭,由眼前的蘆葦慢慢搖向遠方廣闊的背景,最后定格在水那邊的“伊人”身上,既交代了“伊人”所處的環(huán)境,又向讀者推出了意中人若隱若現(xiàn)的身影,同時還進一步擴展了畫面,為下文抒寫對這個意中人的苦苦追訪提供了活動的場所。由于這個意中人置身在一片清冷的水光晨色中,她既為詩人的追求帶來了希望,也以其縹緲不定的行蹤預示著詩人追求的難有所得。于是為霜露覆蓋的蘆葦自然著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給人一種凄清冷寂的感覺。這樣,詩中的景和抒發(fā)的情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起到了情景相生的作用。
這種以霜為意象表現(xiàn)深秋凄清景象的詩句在古詩詞中多次出現(xiàn),如:
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
(唐?杜甫《出郭》)
北風何蕭蕭,茲夕露為霜。
(唐?王昌齡《秋山寄陳讜言》)
上述詩句中對霜的描寫,很好地渲 染了凄清蕭瑟的環(huán)境氣氛,烘托出了詩人憂愁寂寥的心情。
再看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的秋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詩是安史之亂后,詩人途經(jīng)蘇州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詩人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憂慮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fā)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huán)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xiàn)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tǒng)一于水鄉(xiāng)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像“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寒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xiàn),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chuàng)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shù)意境。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不僅有滿園的累累碩果,更有霜染的遍野黃葉。唐代詩人劉禹錫對秋霜有獨特的喜愛之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秋詞》其二)
夜來風霜,對太多人來講是不堪承受的,但在劉禹錫看來,山明水凈,有秋霜,又何妨?遠遠地看,那幾棵不同的樹上,深紅淺黃的樹葉夾雜在一起,跌宕起伏,參差鋪展出一層層趣味,釀就一片次第老去的秋光。“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秋天多好啊,他甚至有點不喜歡春天。春天有時候撩動得人春心亂動,人心中有多少感傷、多少欲望,都被春天招惹出來,這不是讓人發(fā)狂嗎?秋天多好,清風入懷,滌蕩了喧囂,他感到詩情離他更近了。從古至今,那么多人在清秋時節(jié),不堪上樓,但是劉禹錫走上去,獨愛清秋入骨,甚至覺得春色不敵秋風,這是因為他心中對清秋的寥落之美有一份真正的懂得。
對秋霜情有獨鐘的還有唐代詩人杜牧,先看他寫的《華清宮》:
零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
行云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shù)行。
“零葉翻紅萬樹霜”,經(jīng)秋霜浸染,千樹萬樹楓葉變紅,在秋風中翻著紅浪。再加上夕陽映照,整個驪山在夕陽中顯示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杜牧的另一首詩《山行》中,更是對霜葉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gòu)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霜葉紅于二月花”,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像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輕拂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以啟迪和鼓舞。
在中國古代秋霜詩中,李商隱的《霜月》絕句可謂構(gòu)思新巧:
初聞?wù)餮阋褵o蟬,百尺樓臺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這首詩寫的是深秋季節(jié),詩人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詩人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月白霜清,給人們帶來了寒涼的秋意。這樣的景色,會使人心曠神怡。然而這詩所給予讀者的美的享受,卻大大超過了我們在類似的實際環(huán)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詩的形象明朗單純,它的內(nèi)涵是飽滿而豐富的。
秋天,草木搖落,黯然失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卻顯得分外光明皎潔。“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盡管“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絕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見出霧鬢風鬟之美。她們的綽約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為她們具有耐寒的特性,經(jīng)得起寒冷的考驗啊!
寫霜月,不從霜月本身著筆,而寫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詩里是作為霜和月的象征的。
這樣,詩人所描繪的就不僅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攝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這精神是詩人從霜月交輝的夜景里發(fā)掘出來的自然之美,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在混濁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高標絕俗、耿介不隨、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標絕俗、耿介不隨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宋代詞人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也寫到秋霜: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 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上片寫景,描寫的是塞下秋景。一個“異”字,統(tǒng)領(lǐng)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jīng)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詞人在下片集中抒發(fā)了身處邊塞的征人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部分。詞人在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xiāng),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wèi)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來寄托他對成就功業(yè)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滿地”,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結(jié)句“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將軍和征夫都難以入睡,因守邊辛苦,思念家鄉(xiāng),將軍白了頭發(fā),征夫流下了眼淚。“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是互文,白發(fā)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只是征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功業(yè)難成而哀傷流淚。這里的悲愴情調(diào)還含蓄地表達了詞人對于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范仲淹在這首詞中反映的是自己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們的感情,所以全詞讀來真切感人。詞的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zhì)樸、凝練。從題材、情調(diào)和藝術(shù)方面來說它都為宋詞開拓了一個新的領(lǐng)域,對宋詞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