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個人的睡眠質量和時長不盡相同,但也別忘了還有午覺這個事半功倍的“快充利器”。
我心中“生活方式教科書”的村上春樹認為,午覺能讓人“把一天當成兩天”。他說:“我常常午睡,每天都在工作室的沙發上睡午覺。工作一段時間后,大腦漸漸變得恍惚起來,躺下身去,立刻進入夢鄉。不長不短,三十分鐘便睜眼醒來。這樣一來,大腦特別清醒,馬上便可以繼續工作。”
他還說:“假如人世間沒了午睡這種東西,我的人生和作品說不定會顯得比現在暗淡,更難親近。”日間小睡是他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方法,午睡之前是“一天”,睡醒后又是新的“一天”在等著你,這讓人能把一天當成兩天過。
不要小看午睡的作用。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便是非常短暫的日間小睡,也能增強大腦的記憶處理能力。美國的一項調查結論為:26分鐘的午睡,能讓飛行員表現提升34%,靈敏度提高54%,有助于維持或改善情緒。午后是一個人最倦怠疲乏的時候,小睡一下,大有不同。
我是典型的“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型人。上學時,我就養成了午睡的習慣,如果不午睡,下午我八成會倒在書堆里。剛畢業到深圳時,下午兩點去面試,公司黑乎乎的一片,提前到的我還以為走錯了地方呢。時間快到兩點,前臺姑娘起身開燈,桌上趴著的、沙發上窩著的、床上睡著的,全部起身緩沖一下,進入工作狀態。
在深圳工作的那幾年,公司同事都有午睡的習慣。自我來北方以后,也許是工作強度降低,或是緯度原因,午睡時長變短了。身邊的人除了午睡,還有散步、運動、喝茶、看書、曬太陽等豐富多彩的午休方式。
不同的午休方式,對下午工作的狀態有著不同的影響,我也根據自己的情況定制了一套私人的午休方式。毫不夸張地說,你午休的“打開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一天的生活方式。我現在有一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包括午餐和午睡。
在我看來,高質量的午休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1.好好吃午飯,千萬別吃撐
我在義烏實習時,發現很多東歐客戶不吃午飯,喝杯咖啡就繼續工作。我就吃點水果或堅果,雖不習慣,但確實也沒有平時那么餓。那時我發現午睡與食物類別和攝入量有關系,米飯類的碳水化合物很快轉化成糖,血糖快速升高容易讓人犯困。
另外,吃得太快太多、口味過重、食材難消化,也會容易睡不好。理想的吃法是:午飯前先喝點水或湯,寧可下午吃點堅果充饑,也別吃太多、吃撐。
2.吃完站或走,不要馬上睡
飯后馬上工作,容易消化不良,飯后立即就睡,則容易長肉。午飯后或站或走5~10分鐘過渡一下。陽光和煦時,我會和同事到附近的小花園里散步,看看櫻花,聞聞丁香,曬曬太陽,與幾個幽默的同事聊天,是我一天中最喜歡的時光之一。
3.創造好條件,盡量睡一會兒
村上春樹說:“午睡時,我總是輕聲播放音樂,我有一種名為‘午睡音樂’的音樂清單,午后一點左右在沙發上躺下,心中開始感恩:啊,今天安然無恙,心靈沒受傷,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個午覺,真是太好啦!”
這段描寫很打動我。除了對生活中的小事充滿感恩,我還積極營造舒服的午睡環境。很多上班族沒有這樣的條件,但我身邊的同事,覺得環境吵會買副降噪耳塞,覺得亮會戴上柔軟眼罩,覺得不舒服則會墊個U型枕……要知道,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的午睡“進化論”是:剛開始趴在桌上睡,醒來手麻胳膊疼;后來調整椅子靠背,沒急事就關掉電腦和插座,在主機上放一個軟墊,把雙腿搭在上面;再后來效仿同事買來行軍床,枕頭毯子都備好。當用眼過度時,就在睡前戴上蒸汽眼罩。
4.午覺睡得好,其實有技巧
有研究表明,6分鐘左右的睡眠,可以改善陳述性記憶;10~20分鐘的睡眠,能讓人的清醒程度、情緒、注意力等得到改善,醒來后沒有困倦感;40分鐘的睡眠,讓人的反應能力、警覺能力有明顯的提高。
忙就打個盹兒,閑就多睡會兒,午睡時長可以根據忙碌程度和身體狀態來決定。
我嘗試過吃完飯就立刻工作,結果午間效率低,心里怨氣大,下午沒精神。盡管工作爭分奪秒,但午睡仍然很值得我們“投資”。
丘吉爾說過:“自然界沒有要人類從早上8點忙到半夜,即使只有20分鐘的休息也足以讓你活力十足,煥然一新。”如果沒有特別要緊的事,我午覺會睡半小時,而且通常能很快入眠。偶有睡不著的時候,我也不會看手機,拿起手機就等于放棄午睡,拋開雜念,緩慢呼吸,就算睡不著,也不必焦躁。
《睡眠革命》上說,即使你沒有進入睡眠狀態也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能利用這段時間閉上眼睛,脫離世界片刻。徘徊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朦朧狀態,這樣也很有效。
午覺醒來我會去洗手間梳頭通經,整理儀表,接杯溫水,漸漸進入工作模式。有幾個小要點:
午睡睡姿優先級,平躺仰臥>坐著仰臥>坐著趴著;方便的前提下,穿緊身褲的可以將褲帶放松,換雙拖鞋;別在空調的出風口處午睡,最好備條毯子;醒來后不要猛然坐起,發呆幾秒,伸個懶腰,喝杯溫水。
5.真的睡不著,也有其他招
需不需要午睡,和體質、睡眠、年齡以及是否生病等條件密切相關,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或喜歡午睡。
前同事跟我說,實在不理解,起床那么痛苦的事情,每天早上經歷一次就夠了,為什么非要一天經歷兩次。她覺得小睡很難受,每次午飯后就喝杯酸奶,去附近的瑜伽店運動,下午依舊光彩照人。我的一個女領導,午睡后晚上就會失眠。還有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男同事,午睡后腦子會發蒙。
午休有很多種方式,午覺屬于其中一種。諸如發呆、冥想、曬太陽,都很有幫助,適合自己最重要。
高效午休1小時,真的能把其他的23小時變得同樣美好,懂得高效午休,真的很重要。
睡前不帶手機進臥室,早做就早賺
有個月我請了幾天病假,后來身體恢復得挺快。女同事特地跑來問我氣色變好是因為吃了保健品,還是因為換了護膚品。
我覺得最明顯的改變,是更早地去睡覺。平常晚上11點左右睡,那段時間因為身體發虛,晚上八九點感覺困了就睡了。身體恢復健康后,我10點多就放下手機進臥室睡覺了。想必早睡是我身體恢復健康、氣色變好的最大功臣吧。
女同事聽完后說很羨慕能早睡的人,她每晚總是磨蹭到很晚才睡。
她說:“早睡的好處都知道,晚睡的壞處也已應驗,黑眼圈寬得跟六車道似的。”
我問她晚睡的原因,她一一列舉:下午喝奶茶或咖啡,晚餐吃太晚或太撐,看熱搜新聞,看電子書,看公眾號,刷朋友圈,玩游戲,想心事,追劇,自拍,晚上鍛煉身體,洗完澡后又變清醒了……
我讓她從中選出三個主因,她斟酌后說:“看熱搜新聞,看公眾號,刷朋友圈。”
我說:“這三項晚睡原因都跟手機有關,擒賊先擒王,先消除主要矛盾,試試睡前不碰手機,不把手機帶進臥室。”排除病理原因和晚間工作,不把手機帶上床,相當于“砸掉”晚睡熬夜的“承重墻”。
有次去好友家,進屋就聞到令人放松的香氣,好友介紹說是舒緩助眠的蠟燭香氛。我環顧四周,窗簾的顏色讓房間色調溫馨,流水噴泉擺件的水流聲有助于安神。我坐在沙發上,夸她家的光線、氣味、色彩、聲音,讓人放松得想睡覺。
好友的老公聽完,冷哼了一聲說:“我老婆就是準備充分后卻功虧一簣的典型案例。她常說早睡有多好、多重要。買了人體工學乳膠枕,換了據說能改善睡眠的護脊床墊,還給我倆的手機套上了‘早睡早起’的手機殼。家里眼罩、耳塞、褪黑素和助眠茶,應有盡有。但她睡前習慣躺在床上玩手機,前功盡棄。”
她的睡覺時間完全取決于當晚的熱搜。看到明星緋聞或新聞熱點,依次“親臨”相關人的微博,翻翻網友評論,到很晚才睡。好友也說睡太晚會導致自己頭疼精神差,工作效率低。太關注外界的事,只會讓她連自己的事都搞不定。
如今高失眠率,讓睡眠經濟變得很火。《中國睡眠醫療發展報告》顯示,自2007年起,包括睡眠保健品、睡眠藥物、睡眠器械用品等在內的睡眠醫療行業,以每年15%~20%的市場份額快速增長。為了提高睡眠質量,消費者買了很多助眠產品,結果拿手機上床,在最后環節毀掉了之前所有的努力。晚睡后又覺得愧對身體,又買更多助眠產品,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其實對好友這樣的人來說,最好的助眠方法就是:不帶手機進臥室。
美國極客馬克·蘇斯特寫過一本《為什么我不再把手機帶進臥室》,他在書里說:“晚上我把手機帶進臥室,睡前看郵件、推特或臉書。后來發現,晚上玩手機會影響睡眠。玩手機會占據我和妻子的聊天時間,我們本可以聊聊生活瑣碎、日常計劃,看看電視節目。看電視至少可以讓我們都參與,而手機將我和妻子距于千里之外。所以,幾周前我作出了一個承諾:無論如何,都不再帶手機進臥室。幾周下來,我遺憾我沒有早幾年就這么干。我會繼續做一個資深技術宅,買更多的電子設備,但我已經為阻止數碼浪潮入侵生活前進了一小步,這種感覺還不錯。”
最近流行一種說法,叫“報復性熬夜”,說的是白天的時間被別人占用,晚上要利用晚睡來和自己獨處。可你在手機屏幕上用興奮、帶著血絲的雙眼看著“外面”的世界,而不是關注自己的內心,看似獨處,實則與無數人聯系在一起。
這種“報復性熬夜”,損害的是自己的健康和視力,消耗的是與家人、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相較而言,我更欣賞董卿睡前高質量的獨處方式。
她多年保持一個習慣,睡前讀書一小時,諸如手機類的電子設備,從來不會拿進臥室。把睡前時間用來和家人交流情感或進行高質量的獨處,這讓她和她的家人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