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說,在所有的語氣詞里,他最討厭的便是“呵呵”二字。
我問過他什么原因。
他說就是沒有理由的不喜歡和反感。
在很多的聊天對話中,不管是用聲音表達還是用文字表達,我們都會用上很多的語氣詞。
聲音在直觀上能給予我們辨別感。
一個簡單的語氣詞也許只是我們平常說話的一個習慣或是一個口頭禪,甚至偶爾也只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但在我們的言語中配上我們當時說話的表情,卻能將一句很普通很平常的話變成不同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了吧。
如果說言說是一種直接的表達,文字卻稍微顯得有點內斂,但是有時文字的力量卻超過很多,因為它賦予了人們更大的想像空間。
在很多的聊天軟件中,我們經常用到很多的表情包,想說或者不好意思說或者想有趣的說或者無法表達的都可以用一個符號或者一個表情來回復。
我被同事拉進過一個設計師的群,大部分的對話都是用表情包完成的,我很驚嘆他們的表情包儲藏庫是有多么的強大,我只能在屏幕外觀望。
剛有微信的時候,還蠻喜歡在微信群里聊天,發發紅包什么的,可是后來越來越淡了,連節假日都難得問候一句了。
春節的時候,收到很多的短信,千篇一律的祝福,有的發過來用的還是別人的名字,看到時整個人都要笑翻了。
轉發和群發的信息不停的在手機里閃爍不停。除了挑選平常幾個好的回復之外,其他的也就不了了之,貌似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行為。有時處于禮,也就回復“謝謝”二字,其實是沒有感情的,只是冷冰冰的兩個字,連個標點都沒有。
現在的聊天軟件越來越多,反而越來越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祝福經常有,卻也只是冷冷清清的幾行,不那么走心了,這已經成了一種節假性效應。
當你高興的要和朋友分享一件事情時,發了一條很長的信息,對方只會一句“挺好的”,雖然得到了回復,但是心里卻沒那么高興了,因為你所分享的對方并不能感同身受。即使對方說“現在忙,回頭聯系”,心里也是感到失落的,回頭聯系卻什么也不想說了,也沒什么好說的了,不是每一次回頭都還會愿意在原地等著,也不是當你每次訴說時剛巧他在等著聆聽。
這本身就不是一件現實的事情,就像說的那句任何場景都是現場直播,并沒有劇情提請擬定。
當你說了很多,問候一句,對方回一句“嗯”,腦海里會有很多著假想閃過,但是終歸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他真的在忙,一個是他對于你的信息并不感冒。
如果對方回一句“嗯嗯”,也許他現在的心情還比較悠閑,可以聊上幾句。至于聊得話題是不是都是彼此感興趣的,有些是為了驅趕寂寞,有些是找個情緒的出口,有些純屬無聊,東扯西扯的瞎聊著。
如果真不想說些什么,那就“呵呵”二字吧,畢竟在很多的語境里,它是無語的表達,是嘲笑和譏諷無知的掩飾。
“口可”,適可而止,有些話說到這可以到此為止了。
有些就藏在心里,記于紙上,珍惜那個常陪你聊天的人,也總會遇到一個喜歡聆聽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