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找不到一個道晚安的人,那么找一個“賣晚安”的人,如何?
四年前,廣州女白領玖妹開始給陌生人“賣晚安”,1元錢一條,為購買者發“道晚安”的短信。她說,至今已經有200多人向她買過晚安,而她靠賣晚安總共賺了3000多元。 ?
很多人沒有勇氣站在那些尖銳的輿論面前的,所以我選擇一種與萬物生長同頻的方式,努力避免去跟他們的語言辯解。
“買晚安”的人形形色色,最令她詫異的是,有一個人買了30個晚安,她一直發,都提醒那是個空號。買家需要說的晚安跟愛情有關的最多,送給別人的比送給自己的多。有學生送給暗戀對象的,但又要求保密;有剛剛分手,借晚安跟前任告別的,留言多是依依不舍、囑咐對方要保重之類;有結婚多年,夫妻早已相對無言,妻子希望跟丈夫說7天晚安,然而她自己知道這改變不了什么;有長期需要通宵加班的深圳白領,要求晚上2點發晚安,每次發過去他都會回復我在加班做什么項目;有丈夫不顧家人反對堅持到西藏自駕游的,妻子讓發了15天的晚安,發完丈夫還在路上。
生活擾攘,然而人依舊要做一支有思想的蘆葦,成為善于表達的個體。“賣晚安”的廣州女白領玖妹說,她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生意,不過是為了給城市生活增加一些細膩的細節和儀式。其實,如此儀式感完全可以自己來完成,細膩亦可自我賦予。關鍵的是,我們要重新回到情感表達的初心,構建起足夠柔軟的內心。城市喧囂,在夜空之下能念著為他人發一句“晚安”,終歸是美好的。
一直認為,不應去過度詩意化“賣晚安”生意的火爆。一個很簡單的推理是:難道自己親力親為,去給對方發一條“晚安”短信,真的那么困難與不可為嗎?或許,有人會找到工作太忙、節奏太快等諸多的理由,但實在都經不起一駁。當我們每天有時間去對微信中的八卦新聞點贊,卻沒有時間去發一條睡前問候的短信,只能說是匪夷所思的。而且,新聞中還透露,迄今為止,買“晚安”的人沒有一個是送給父母的。這令人困頓。
正因如此,“賣晚安”生活越火爆,越能輕易地引發圍觀者的認同,就越證明我們內心的孤獨,證明我們在失去一些最基本的表達能力。為什么不能面對面地向愛人傾訴衷腸?為什么需要別人在臨睡之前給自己問候?為什么父母,成為問候和祝福名單中被輕易遺忘的人?只能說,我們內心里柔軟的部分在變小。我們擁有了更多的情感表達渠道,但忘記了最真誠的情感表達方式。當我們不屑于去親自發一條“晚安”短信,這本質上是感情在變得實用和功利化。
。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比如每天起床跟身邊的人打聲招呼,比如朋友往來到門口迎送。比如每天晚上,跟自己說一聲晚安。”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么我們需要一個鄭重其事的晚安吧。。你們需要每天的晚安嗎?我只是偶爾需要。畢竟,“晚安”兩個字的分量,不在于有或者沒有,最關鍵取決于和我說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