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別了解我的人知道我的感情生活是多么的糟糕,不那么了解我的人則覺得我很挑剔,感情空白。但是不管是誰,都可以很斬釘截鐵的對我說,你就是個感情白癡。
是的,對于感情,我是一個處理相當不得體的稚兒。
白天在一個群里看到某個人的一句話,我立刻發給他的ex看,結果擺了個烏龍,然后扯出了一堆自己感情上的煩惱,血槽吐盡。其實我也在想,喜歡和愛,到底是什么。
我曾經覺得自己把喜歡和愛已經分的很清楚了。喜歡是好感,包括欣慕、好感、投緣,其實是一種情感趨同,對這個人認可且滿意,愿意去接觸或者想要去深入了解。而愛情,則是深切的同理心,有別于血緣,而又高于血緣的認可,是愿意托付的完全信任。
而自始至終,于我來說,愛情也就來了那么一次。
我覺得這樣的定義大概不會出現差錯,而且我也是秉持這樣的原則去區分自己接觸的人,去判斷感情的歸屬。如果能夠有效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信息,從中篩選剔除無效的交流,便可以去偽存真的尋找情感的托付。但是顯然,我的這套行為模式并不成功。
2
我和朋友們說,我有三類人不會去碰觸,這三類人是我的情感黑洞,我要避而遠之。
第一類,品格高尚、操守率真,這類人是人格上的絕對高度者,天生的貴族,沒有道德的污點。而我作為一個非常不純粹的人,是不敢去高攀的。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種赤墨之爭,僅限于朋友關系。我做不到道德上的絕對高度和純粹,因此和這樣的人交往,會讓我倍感壓力,喘不過氣來。
第二類,智商上的絕對碾壓,這類人在某一領域有著權威,專業上的權威,這類人精益求精,鉆研刻苦,是社會的棟梁。而我平庸且尋常,這樣的人我愿意做朋友,但是沒有辦法去交往,我是個生活隨性的人,對于這樣苛刻嚴謹的人,我有著行為上的挫敗感,我可以高山仰止,但是做不到心平氣和。
第三類,品貌一流,這類人很好理解,因為具有外形的優勢,因此獲得的關注和贊美遠比我能提供的要多,和這類人在一起,會喪失安全感,自然也不在我的考量范圍之內。
有人反駁我,做人總是要向上攀登,而不能尋找借口逃避。我同意,但是我比別人更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也比別人更懂自己的生活追求,所以我保留自己反駁的權力,我也不會和別人辯駁對錯
其實剔除以上三點,有點矯枉過正的嫌疑。大約自己目前的人品地位,也不會和這類人混到一個圈子里去。所以談不上避而遠之,更沒有必要去管控自己的情感雷達。
框定愛情,有很多原則,而絕大部分人都是依照門當戶對的原則去做匹配的。我以上的三類人的剔除,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門當戶對的體現。正因為知道自己的高度和這些人不相匹配,所以不會做過多的遐想。
人都有一個感情的閥門,當對方處于閥門之下的時候,閥門打開,你的感情托付是正流向,因此可以毫不費力的去追求對方,當對方處于閥門之上的時候,這個時候極少數人會奮力攀搏,大多數人則會關閉閥門,避免受到進一步傷害。
這個閥門,也就是喜歡和愛的界限。喜歡一個人很容易,比如我喜歡美麗的劉亦菲,我喜歡才華橫溢的李清照,我喜歡霸道權術的默克爾。但是這個和愛情有關系嗎?并沒有。
喜歡分為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精神層面的欣賞,一個是肉欲層面的性吸引。這兩者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兼而有之,它們的走向會變成偶像崇拜,也會變成知音相惜,或者純粹的肉體伴侶,而能夠從喜歡跳脫成愛情的,則需要量變質變的跳躍。
3
我相信一見鐘情,也相信日久生情。但是從本身的角度來思考,我可能更傾向于一見鐘情。每個人對待感情的態度不太一樣,有些人擅長細水長流,他們需要漫長的磨合,去尋找靈魂契合,有些人則適合短平快的處理,第一眼的認定,以及漫長的肯定,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更加理性務實,后者更加感性宿命。
但是兩者都是賭博,并無二致。因為兩個遇見前生命毫無交集的人,要去達成一生的契約,本身就是一場試錯的賭博。
提到喜歡和愛情,當然離不開肉欲性愛這樣的話題。也就衍生出靈與肉,哪一個更重要的論題。
有人問,你是先愛后睡,還是先睡后愛。我攤攤手,看情況吧。
我既不是崇尚性解放的人,也不是保守古董的人。在兩性關系里,我崇尚道法自然的態度。一切順水推舟,不做強求。因為刻意去經營的關系,本身就冒犯了我的愛情信仰。身體和靈魂都不是感情交往的籌碼,不能指望用這些限制來區分感情的真偽。而靈魂和肉體的交流,都是情感建立的必要手段。就看他們在兩人交往過程中的需求程度。
有愛無性,或者有性無愛,這才是最扭曲的關系。
回到文初對于喜歡和愛的界限,其實是很模糊的。我有意區分兩者,這種刻意為之的操作,本身就是對感情發展的一種限制。我枷鎖了自己,也枷鎖了別人。
我和朋友講,我大約并不適合去談戀愛,可能我的人格本身就具有缺陷,我的經歷就是最好的詮釋。這是讓我非常崩潰的論點,我既不想承認,又不得不承認。
我記得我和我認為是愛情的那個人一起散步的晚上,天寒地凍,我極力向之剖析我的心,將所有的信念和擔憂都攤開了與之交流,當時的我就已經犯下了一個極為嚴重的錯誤。感情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我只是單方面輸出,卻忽略了對方的輸入,我的閥門打開之際,我并沒有注意到對方是否已經關閉自己的閥門。正是這樣的一廂情愿,才導致了自己的悲劇收場。
對方并沒有愛過你,這大約是我最近聽到的最為崩潰的反饋。
4
喜歡和愛,或許并不分先后,這是一場互相入侵的游戲,從交集到背離,沒有絕對的正向和反向,也沒有絕對的隔離和混合,兩者的概念也不應該刻意營造一種格格不入的區分。
這樣的說法有些拗口,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類的情感,其實是大道歸一的模式。所有的有區分的感情,其實最后都會歸于統一的狀態里,只是表達形式會有所區分。這可能就是狹義的愛和廣義的愛的區分。
廣義上講,終極的愛,應該是最包容的狀態,人并不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得失,所有會衡量得失的都是狹義的愛,也是自私的愛。
從這種角度去看,我的得失心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而自己的歡喜心和分別心就可以被狠狠去批判了。
這樣我們會發現,喜歡其實有時候會比所謂的愛更加高尚,因為此刻的喜歡并不一定夾雜著私心,而它更有可能發展為廣義上的愛,會更加包容并蓄,似遠觀不可褻玩的高尚。
我之前講到孤獨的時候,說過自己喜歡和自己對話,通過對話,去探索更深層次的自我。其實這種對話在兩人關系里面也是適用的,兩個人相處,需要不斷的對話,這種對話不是狹義上的你說我答,而是靈魂的探索,從自己的角度和對方的角度,去探討生存的意義,然后去達成諒解。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一旦這種諒解工作完成,不僅僅是加固了兩人的關系,也同時是兩個人人格的完善。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靈魂的契合吧。
我想起一個段子,臺灣的某位大師,和自己欣慕的女神結婚之后,看到女神上廁所,然后憤然離婚。我沒有去探究故事的真偽,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師本人的戲謔。但是我們真的需要捫心自問一下,所謂的愛情,所謂的喜歡,所謂的兩人的欽慕,是否真正建立在靈魂的對等之上。
如果僅僅是停留在單方的幻想里,停留在自私的索取里,感情這件事情,已經變得非常輕巧且不莊重了。褻瀆了別人的同時,你也褻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