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世
? ? ?- 從八王之亂到鴉片戰爭
三國舊事
時間跳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敲響了漢王朝喪鐘。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被說太多了,這里就簡單聊幾句。
曹操,近年來被翻案最多的人物,不管是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甚至連流行音樂都關注過來了。他自己說的,天下沒有他曹操,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為王,這是事實,要是曹操不站出來,光靠著劉備在那滿口仁義道德的炮火車,那這條從劉邦開始傳下來的天命肯定斷了,天下多的是袁術這類人。
劉備,也偶有翻案,認為他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不過即使偽善偽德能堅持一輩子,那給他一個“仁義”稱號又有何不可。要說的是另一點是,同樣身邊有一波人,同樣處于弱勢,但他劉備一點都不像他祖宗劉邦,既不能狠到無情,又不能忍到無恥,他怎么贏?
孫權,本來沒他什么事,沒想到他哥小霸王外出打獵竟意外遇刺身亡。至于為什么傳給他弟,大家普遍認為是孫策自己的孩子太小,又剛剛打下了江東的地盤,不僅內部不太平到處都有造反的,而且外面又有那么多群雄割據,傳兒子肯定守不住,還容易惹禍上身。雖然孫權年紀也不大,小霸王也是在賭了,他覺得他們孫家除了自己之外,也就孫權能耐一些,而且萬一孫權運氣好守住了呢?所以孫策托孤的時候,就給孫權定下了基本國策:若論親臨戰陣統兵打仗,你不如我;而要講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來保衛江東基業,我不如你!而且“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即穩住了江東本土的地方豪強勢力,又穩住了在亂世中賴以生存的軍事力量。孫策的托孤實在是高明之舉。
但也因此,自始至終,在孫權治下的江東就沒有爭鋒天下的想法,雖然后期偶爾有那么一兩次的偷襲出擊,但也都是大敗而歸,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像一個女子待嫁閨中,等待著真命天子的到來,把江東作為嫁妝陪嫁過去,這一點從孫權長期以來都在名義上服從中央安排就可以看出來。但是怎么等也等不來,曹家把持了漢朝中央政府代表了天命正統,劉家憑借自己漢氏宗親的身份說自己才是正統,并且指責曹家實為漢賊,實在是難分難解,有時候都不知道該幫誰。最后等啊等,曹操死了,劉備死了,連受禪代漢、冊封孫權為吳王的曹丕也死了,孫權依然癡癡地等了好幾個春秋,可是他的真命天子真的是一點音訊都沒有,無奈之下只有自己稱帝了。
這里還要說一句郭嘉。小霸王死前的那段時間,曹操和袁紹對峙于官渡,正要展開一場生死決戰。但是曹操的地盤處于四戰之地,并不像袁紹那樣沒有后顧之憂。曹操聽說孫策拿下江東,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很擔心,一直不敢抽調全部力量北上決戰。但是郭嘉對曹操說,孫策打下江東所殺的都是英雄豪杰,這些英雄們都是值得別人為他們拼死相助的,孫策又自視小霸王有恃無恐,即使擁兵百萬也跟一個人沒有區別。隨便一個被他殺死的英雄的門客想要報仇,都能獨自殺了孫策。所以不要怕,主公請安心北上決戰,南方無憂,孫策必死。結果后來孫策是真的死了,真的是被刺殺身亡。
再說一個著名的托孤,劉備在夷陵被初出茅廬的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大敗而歸至白帝城。奄奄一息之際,召諸葛亮等人過來托付后事,說什么“君才十倍于丕”,“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里很多人都誤會了,劉備的意思是你諸葛亮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如果太子可以輔佐,那你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不成才扶不起,那你就自己立一個可以輔佐的人。這招以退為進,是給諸葛亮行使霍光故事的權力,而不是讓諸葛亮去當王莽,況且他們是這波人是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立皇帝當然還得從漢氏宗親里面找,肯定不是讓諸葛亮去自立門戶。而諸葛亮當然懂得其中的意思,感激涕零的表示一定會“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另外還有個托孤有必要說下,曹操六十幾歲死的時候,也挑了司馬懿等那么好幾個人去輔佐曹丕。但曹丕都三十幾了,或許這算不上托孤。可是那會他們內部的斗爭激烈,親漢和親魏兩派的矛盾尖銳,荀彧就是個好例子。而且鄴城(曹魏老家)、許昌(漢朝中央政權)、洛陽(軍隊幕府),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打算,稍有不慎,孫劉兩家再推波助瀾一下,這船肯定得翻。所以曹丕代漢這件事實際做起來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更何況從大禹之后,禪讓制已經消失了了好幾千年。用我們馬后炮的眼光來看,如果曹丕不做代漢這件事,那么后面他們曹家更做不了。而且功過是非,跟后面一大批的皇帝相比,世祖文皇帝尚且能算是中上等的。但沒幾年,曹丕就死了,才四十來歲,他是要真的托孤了。
三國鏖戰,人口凋零,貌似那會三個國的總人口才八百多萬,所以新生的人才也比漢末少,要非常非常少。所以諸葛亮才著急北伐,他知道自己希望渺茫,但現在不打,等到那些跟著他們一路從外省過去兵民都凋謝完了,那就更沒法打,所以諸葛亮必須要試一試,萬一運氣好北伐成功了呢?但是他遇到了司馬懿。
本來曹操曹丕父子倆都防著司馬懿,盡量都不給他實權,但等到曹叡上來的時候,可用的人才也不多了,很多大事,像什么西守諸葛亮、東征公孫淵等等,不請司馬懿出山已經搞不掂了,而司馬懿也趁此期間在軍中、朝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正巧曹叡死的更早,三十幾就駕崩,又要托孤啦,還是那個大魏,還是那個司馬懿,但形勢不一樣了。后來司馬氏做了跟他們曹家對待漢朝一樣的事情,最終受禪代魏,濃濃的歷史宿命感,并且最后三家歸晉,對比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這股沉重的輪回感更加沉重了。
司馬懿死后,其長子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執掌魏國軍政。這時候正好東吳大帝孫權新死,司馬師便開始著手伐吳,結果被吳國新秀諸葛恪在東興擊敗。而東興大捷之后,諸葛恪也掌握了吳國軍政,不顧眾人反對,興兵二十萬揮師北伐,孤注一擲進攻合肥。司馬師派他叔司馬孚督軍防御,兩軍相持數月。后來吳軍士氣逐漸低落,魏將毌丘儉、文欽請戰,吳軍潰敗,諸葛恪率軍狼狽撤退,回國后不久就被誅殺。
戰后,魏帝曹芳不甘心作為傀儡,打算發動政變,結果事情敗露,不僅曹芳心腹被誅,而且連曹芳也被司馬師廢為齊王。之后,司馬師想要立曹操的小兒子曹據,但是在曹叡的郭皇后的堅持下,以立曹據則曹叡斷嗣為由,主張過繼曹叡的侄子曹髦,司馬師爭執不過,反正也沒什么區別,也就同意了。而遠在壽春的毌丘儉、文欽擔心廢立之事牽連到自己,于是先下手為強,矯詔起兵討伐司馬師,求援于東吳,兵臨項城。司馬師非常生氣,親自率軍討伐,王基、鄧艾、諸葛誕先后與司馬師會師,司馬師持重,不輕易出戰。后來,文欽進攻兵力薄弱的鄧艾,被司馬師狙擊,文欽軍敗。當毌丘儉知道文欽敗戰敗后,乘夜逃走,導致余眾瞬間潰散,司馬師這時候全軍出擊,毌丘儉死于亂兵之中,諸葛誕則趁機占領了壽春,文欽見退無可退,于是投奔吳國。
在平叛過程中,文欽之子文鴦帶兵襲營,司馬師驚嚇過度,加上他眼睛本來就有腫瘤,致使眼睛震出眼眶,回去后痛死在許昌。司馬師死后,魏帝曹髦下詔讓其弟司馬昭繼續鎮守許昌,以防東吳來犯,轉而命傅嘏率大軍回朝。但司馬昭用鐘會之策,親自率軍屯于洛陽附近,曹魏君臣無可奈何,只能順勢而為,下詔讓司馬昭接過了司馬師的權力。
司馬昭執政后,加快了改朝換代的進程,接受賈充的建議,派人慰勞征東、征南、征西、征北四將軍,并觀察他們的動向,而賈充在在壽春見到諸葛誕后,發現這個人一定不會忠于司馬氏,于是建議司馬昭奪去諸葛誕的軍權,逼反諸葛誕。于是朝廷下詔升諸葛誕為司空,諸葛誕知道后果然不肯入朝,果然就起兵討伐司馬昭。司馬昭認為由于前車有鑒,諸葛誕的準備肯定會更加周密,于是不僅發二十萬大軍,而且還簇擁著魏帝曹髦親征,以正出師之名。吳國這時候派出了先前投降的文欽率軍救援,但被魏軍包圍在壽春,其他吳國援軍被擊退后,已由孫綝率軍而還。后來,諸葛誕和文欽屢次突圍失敗,兩人本來就不和,加上戰敗的陰霾,諸葛誕殺死了文欽。文欽的兒子文鴦和文虎知道后,立刻率眾投降,司馬昭將這兩人立為牌坊,封官拜爵,瞬間瓦解了壽春守軍的斗志,一個月后壽春城破,諸葛誕被誅。
至此,司馬昭徹底掌握了曹魏帝國的大權,只差一個禪位儀式。但魏帝曹髦也不甘心就此亡國,在甘露之變中絕境反擊,雖然失敗身死,但也因此,司馬昭不得不先暫緩代魏的步伐,轉而尋求對外建功而達到政治上的突破。所以司馬昭分析了一下當時的局勢,認為江東子弟多才俊,吳國朝野上下也不乏忠誠良將,況且還有長江淮水兩道軍事重防,伐吳還需從長計議,但蜀漢創業那一輩的人基本凋敝完了,“師老民疲”,連蔣琬費祎這類諸葛亮認為的儲備人才都也已經西去,只剩下一個窮兵黷武的姜維,還被蜀漢君臣們排擠去種莊稼了。于是司馬昭便把伐蜀的想法在朝堂之上提了出來,結果卻令司馬昭很不開心。群臣各自陳述了不可伐蜀的理由,而一直與姜維作戰的鄧艾也認為伐蜀的時機未到,唯獨他們司馬家的心腹謀臣鐘會大力支持,甚至主動請纓。最終,司馬昭力排眾議,讓鐘會領十萬主力部隊為東路軍,再分軍出斜谷、駱谷、子午谷進漢中,另外再派鄧艾、諸葛緒各自領軍三萬為西、中兩路,包抄姜維及其他蜀漢援軍,全部伐蜀大軍受鐘會節制,同時派衛瓘持節監軍。
出軍不久,鐘會就拿曹魏名將許褚的兒子許議開刀,以沒有及時修補道路的罪名,將許儀斬首立威。東路軍出三谷后,兵不血刃就占領了漢中,但諸葛緒一路行動猶豫,沒有成功攔截到姜維,鐘會便以畏懦不前的罪名,將諸葛緒監車征還洛陽治罪。而諸葛緒手下的三萬部隊當然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鐘會的領導。而面對從沓中長征趕來把守劍閣的姜維,鐘會久攻不下。這個“相持甚久”很有水分,因為整個伐蜀,從出兵到行賞也就四個月。在這個時候,本應前往劍閣與東路軍會師的鄧艾,或許是見到諸葛緒前車有鑒、心有余悸,又或許是因為姜維已經進入劍閣防守、再去會師已無意義,總之,鄧艾沒有按照原定計劃去與鐘會會師,反而是產生了一條奇思妙想,從陰平繞道邪徑進攻涪城,而涪城守將馬邈竟然不戰而降,于是鄧艾軍在翻山越嶺之后得到補給,之后擊敗諸葛瞻、占領綿竹,然后迅速進軍至成都城下,劉禪肉坦攜棺、出城投降,鄧艾便以魏帝的名義,權宜封制了蜀漢君臣。
對于鄧艾這個行動,鐘會大概是不知道的。因為鐘會奪取漢中后,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當年曹操也沒有做到的事情,即使不能滅蜀,也是大功一件,甚至遠在洛陽的司馬昭就先以漢中的功勞進爵為晉公、加九錫。所以在傳來鄧艾占領成都的消息前,鐘會已經做出了退兵的準備。而在傳來蜀漢君臣投降的消息后,姜維擔心腹背受敵,于是放棄劍閣引軍東進,后來窮途末路之下,在郪縣向鐘會投降。
正是由于鄧艾奇襲成都,搶去了鐘會的伐蜀首功,鐘會便與監軍衛瓘一起,以鄧艾專擅行事為由,污蔑鄧艾謀反。同時,鐘會還在劍閣攔截鄧艾和朝廷往來的奏折,再用自己的專長來臨摹重寫,于是鄧艾便坐實了謀反的罪名。之后,鐘會派衛瓘去成都捉拿鄧艾,衛瓘只有千余的兵力,大概鐘會是想借鄧艾的手除掉衛瓘。而衛瓘可能也很清楚鐘會的意圖,但此刻兩人坐的是同一條船,衛瓘只能前往成都。在成都軍營,衛瓘耍了一些小手段,不明真相的士兵們就紛紛站在衛瓘這一邊,于是鄧艾束手就擒,被監車征還洛陽治罪。
另一方面,鐘會進入成都后,野心迅速膨脹,自信自己足以不再寄居人下,再加上投降的姜維別有用心地在一旁煽風點火,于是第二天,鐘會就召集所有將領,為郭太后發喪,發布矯詔,討伐司馬氏。接著,鐘會軟禁了那些不愿聽命的魏將,緊閉城門宮門、嚴兵把守,把諸軍將領換成他的親信。此時,姜維勸鐘會殺掉這些不愿起事的魏將。雖然姜維動的是讓先鐘會自斬一臂削弱魏軍、然后再誅鐘會復國的心思,但是事情已經到這種地步了,也確實是不該再猶豫,難道還指望那些被囚禁起來的魏軍將領們繼續賣命么?當然,這是后話,倘若鐘會真的聽信姜維所言,說不定剛殺完魏將們,馬上鐘會自己就被姜維所殺,蜀地就有可能再起波瀾。總之,鐘會是猶豫了。
后來,鐘會手下有一員心腹丘建,丘建原本是被鐘會軟禁的部將胡烈的下屬,對于看到胡烈被囚,非常憐憫,于是請求鐘會讓他去侍奉故主。鐘會不僅表示同意,而且依照胡烈的例子,給每一個被他軟禁的將領們都派了一個親兵前去侍奉,借此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擁戴。結果胡烈對他的親兵造謠,說鐘會已經挖好了一個大坑,準備將各營將領及其親兵們全部坑殺。而親兵將這個話轉告給了胡烈的兒子胡淵,結果一夜之間,全軍震恐。次日中午,胡淵帶領其帳下的士兵們殺向宮城,而其他營帳的士兵們也不約而同地跟來。城內,鐘會得知士兵嘩變的消息后不知所措,問計于姜維,姜維沒好氣地回答說,事態失控,只能全力一戰。于是,鐘會率姜維等人與亂兵作戰,均被亂兵所殺。在大亂斗中,原蜀漢太子劉璿等宗室也被殺,蜀漢后宮遭受淫掠劫亂。
亂兵們狂歡幾天后,監軍衛瓘終于站了出來,一邊約束部將、一邊安撫軍心,瘋夠了的士兵們才逐漸地安定下來。由于鐘會已死,原本鄧艾手下的親兵們便想去追趕鄧艾的監車,希望鄧艾回來主持亂局。但衛瓘身為陷害鄧艾的主謀之一,自然是不希望鄧艾回來,所以衛瓘便找到了先前與鄧艾有私仇的田續,說要想報仇就只有現在了。于是田續帶人快馬加鞭,追上鄧艾后將其父子殺死。而此時,后來主持滅吳的杜預也在鐘會手下中充幕僚,在兵變中幸免于難,事后當眾對衛瓘殺人滅口的卑鄙行徑進行指責,認為在鐘會之亂中,衛瓘也難辭其咎。只是后來司馬炎繼位,對衛瓘倍加信任,所以對衛瓘的追責也就沒有下文了。
魏軍三個月迅速滅亡蜀國,本來是一場開開心心地勝利,但最終卻被搞得四敗聚傷,只有司馬昭在滅蜀的第二年再由晉公進爵為晉王。又一年后,司馬昭病死,長子司馬炎繼位。再過一年,司馬炎逼迫魏帝禪讓,天下大事逐漸明朗起來,準備了十來年后,終于等到了吳國內亂的機會,于是便派杜預、王濬、王戎、王渾、司馬伷等人兵發六路大軍,水陸并進,直搗吳國都城建業。由于之前代表雙方過招的陸抗和羊祜已經陸續死去,滅吳的過程基本沒有什么波折,僅比滅蜀多用了一個月。
作者: 月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