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9 日,絕大多數高中生「解放」的第一天。
經歷過高考的人,大抵在走出考場那瞬間,未感到釋然,只感到空虛。
無數人,人生只有過一次明確目標,便是高考,此后數年,不知道喜歡什么,不知道該做什么,從大學到社會,渾渾噩噩,虛度歲月。
走出象牙塔的人,大概都想罵長輩們當初灌輸的「考上好大學就能好好放松」的歪理,對大學經歷了向往、新奇、失望、無聊后,無數學生的光陰,葬送在亂糟糟寢室的游戲與淘寶中。
吊詭在于——
痛罵過應試教育的人,終于能擺出長輩樣,像模像樣或假模假樣對后生晚輩說:你要珍惜高三,它很充實也很美好。
咒罵過大學生活的人,終于被社會操了數遍后,對尚在校園里的小鮮肉們發出一聲聲哀怨:等你步入社會后,你才會覺得校園好。
都是后知后覺,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沒辦法,「人總是會變的」,是絕佳的自我欺騙理由。
對過去懷念與贊美,往往源于不滿足于現狀,或者說,現狀比過去還糟糕。
從一個監獄跳往另一個監獄,終歸還是在監獄里。不過是,人總需要點虛無縹緲的東西用來慰藉自己空空蕩蕩的內心,所以——
哭著鬧著要退學的人,最終老老實實讀完了大學,補學分時才不嘲笑學霸,畢業時拿不到心儀offer,才后悔當初沒刷Gpa沒用暑假去實習,加班到崩潰也搞不定 bug 時,才想起當初真應該好好聽下專業課多點技能點。
罵罵咧咧大學無用的人,終于被老板罵得狗血淋頭時,念叨起老師們的好——不是好在他們能教知識,是好在他們對你曠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哪像現在遲到也要扣工資,請假還要發郵件。
自我嘲諷「知識巔峰」停留在了高三,然后不肯再看一頁書。
畢業酒會上在煽情音樂中失聲痛哭,跟沒表白的人表白,跟沒見過幾次面的老師道謝,擁抱時恨不得配上「我們說好不分離,要一直一直在一起」的BGM,然后,畢業了,分離了,不聯系了。
人啊,總容易被「刻奇」,總愛用「懷念」來掩飾現狀里的不安。
很遺憾,我也曾是每年幾百萬應屆畢業生中的一員,很慶幸,我是從不懷念高考也不懷念校園的反叛者。
人,為什么「懷念」,是因為「失去」,之所以稱之為「失去」,是「比現在好」。
越來越多的人會說:高考沒什么,只是人生的第一道坎,到時候回過頭看,會覺得無足輕重。
自我欺騙的話,說多了,也就信了,仿佛被歹徒傷害的受害者,有些會愛上犯人。
沒人會總是懷念「無足輕重」的東西。
直至今日,我也沒辦法說出「我喜歡高考」這句話,也沒辦法接受「應試教育是國內現行最有效率的方法」,永遠沒辦法。
選擇接受的人,只不過是仍在被壓迫,曾經被高考壓迫,如今被工作壓迫,而高考前大大小小的考試,失敗了幾場不會有惡劣影響,工作中條條框框的細節,做錯了一兩點便會影響職業生涯。
壓迫久了,自然會懷念犯錯還可以被包容的年代,更別提大學了,犯了那么多錯,總是被包容著。
我不喜歡人云亦云的東西,我也是典型的「反刻奇者」,不是追求標新立異,而是純粹覺得沒有必要。
人活著,苦惱的事情足夠多了,若要在懷念中對比,無論結果是喜是憂,是好是壞,無非還是自尋苦惱。
我僅羨慕那些在中學時代便有了明確夢想的人,也羨慕那些在大學時代為夢想付出努力甚至代價的人,他們若懷念高考和校園,便是有的放矢——
懷念更純粹的環境,并感激曾經的自己。
若你只是因工作不順心,又或是自身不作為導致的人生無望,才順應大流,在每年畢業季時,感嘆下過去的美好,哪怕你曾痛恨過、咒罵過你當下贊美的事物,我只想說——
你并不是在懷念高考,更不是在懷念校園。
你只是懷念翹課沒翹班嚴重的歲月,只是懷念無需自己掙錢的光陰,只是懷念相比現在較為自由、寬松的氛圍。
你只是懷念那時候無需負責和承擔的輕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