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從大南山下到山底的時候,我感謝自己走完了全程,雖然說去年去過一次,只是時隔那么長時間,記憶都在蛻化,翻開去年大南山的文字,只有寥寥無幾的感受。
在剛剛開始上坡的時候,我以為自己爬不上去了,頭暈,心跳加快,那個時候的我想的是:不怕,其他人可以的,你也一定可以。
直到到后來的頭痛,不想走,我內心默念,陡坡都不怕了,還怕頭痛嗎?
在途中,有聽到小伙伴們在說,有那么一群朋友,經常熬夜,還每個星期固定爬2-3次的山。或許,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姿態。
當加班、通宵、倒數、熬夜、高強度運動、拼命工作成為90后的標簽的時候,才會慢慢體會到原來我們正在年輕,原來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狀態,不拼又怎么會贏呢?
當昨晚下山坐在馬路邊吃東西的時候,往側邊一看,都是屬于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我慶幸自己走下來了,我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或許,我們都要不斷去挑戰自己的極限,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能到哪個極限。
2
就像前幾天彭小六六哥文字里說的要給自己一個邊界,讓自己去挑戰無限可能。
這是昨天大南山給我的很深刻的感悟,算是2017跨年夜給我最好的禮物—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
或許,我一直都活的太矯情了。
不管做什么事情,第一反應都在害怕。
前段時間工作中遇到一些困惑,曾一度以為,自己是不會跨過去的,因為第一反應不是想的如何解決,而是害怕,盡管找過朋友的幫助,依然改不掉自己內心的恐懼。
我也曾一度以為,靠自己一個人的雙手是很難去做成一件事情。
因為我習慣活在舒適區。
前段時間,看了很多關于心智模式的書籍,就是想弄明白為什么會一直處于這種心理狀態,以至于我也懷疑過自己的心態,期間也做了一部分主題閱讀。
當我再次重讀《拆掉思維里的墻》的時候,
書中從心智模式的產生包括自然世界、概念模式、推論和歸納三方面構成的。
我明白了其實最大的影響是對外界的直接體驗,包括感官體驗和社會與文化教育方面的體驗,其中還包括從有類似經歷的人身上的直接感官體驗。
從中剖析自己的心智模式,其實很多都是來源于外界的認可。
包括從小在長輩眼里是個好孩子,不敢違背父母的意愿,以至于稍微成績差一點就很害怕,很恐懼,怕失去他們的恩寵,我的心智模式是,他們愛的是我的好成績,所以我必須有好成績,不然就會失去他們的愛;
又包括剛剛大學畢業那個時候,由于工作經驗和心智的未成熟,犯了一些錯誤,被極度關心自己的人嚴厲的教導,那一刻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怎么好的人,內心充滿了負罪感和深深的自卑感,也在害怕,害怕這個社會淘汰自己,害怕跟不上人群的腳步。
還包括別人的評價。朋友跟我說,父母管的太嚴格的孩子都會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尤其是不好的評價。或許是那些年發生的本來不太嚴重的事情由于造成了深深的自卑感,以致于只要是不好的評價,都會格外在意 ,使得自卑感再一次加深。
而自卑的傷害是無法用數據來形容的,就是會害怕,會恐慌,會覺得自己不可能等等一系列負面的情緒都會出現。
我剖析了自己的心智模式之后,當我再去看《少有人走的路》前面一章的自律,印象更加深刻;之后再思考《遇見未知的自己》里面那一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的時候,也更加看清自己的心智模式了。
3
直到昨天晚上,2017跨年之夜,當我從山上下來的時候,所有的心智模式都被打破。那一刻讓我明白,人,其實有無限種可能,特別是屬于正在年輕一代的我們,不去挑戰,不去設限,你怎么知道不可能呢?
或許,這也是戶外這么多年給我最好的禮物吧。
其實也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最好的驗證吧;
現在想想,其實書讀多了,不從實踐中體會,也沒什么用。所以,也是理論+實際最好的證明吧。
這更是勇于挑戰自己最好的驗證。
2017年,走過山路,也走過夜路;走過陡坡,也走過平地,感謝這一路走來;2018,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用勇氣和膽量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
2018,挑戰極限 有膽量嘗試沒做過的事,好好經營自己,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是2018年最大的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