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這個標題,你是否心存疑惑?我想我必須得聲明,首先,我不是標題黨,其次,這個標題也不是我的首創(chuàng)。它來自于紀伯倫的同名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作為一個孩子,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總覺得內(nèi)心暖暖的,仿佛被一種大度卻有界限的愛包裹著,溫柔卻充滿力量。作為一個母親,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突然有所釋懷,對孩子也多了幾分理解和包容。
與這首詩的意境相反,有這樣一句話也曾深深刺痛著我: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站在各自的立場,再附上“以愛之名”,這樣的心結常常化為兩代人之間的鴻溝,留下的只有讓人揪心的遺憾。
這不由得讓我聯(lián)想起最近看的幾檔綜藝節(jié)目,其中董卿的非凡氣質(zhì)與出眾才華令我十分欽佩,可謂自帶“才女”光環(huán)??晒猸h(huán)的背后,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隱痛。
董卿的父親十分嚴苛,無論董卿怎么努力都難以讓父親滿意,愛挑毛病又吝嗇夸獎的父親幾度讓她臨近崩潰的邊緣,家務、體育鍛煉、文化積累等樣樣不落,照鏡子、打扮、娛樂等樣樣不碰,這就是董卿的童年。
令人深思的是,董卿十分認可她父親的教育 ,她認為,雖然童年很痛苦,卻成就了她的現(xiàn)在。作為旁觀者,我們無權干涉他人的教育,但我不禁心生疑問,這樣的童年換取未來的成功,真的值得嗎?
也許值得,畢竟“成功哲學”是這樣說的,每個成功背后都是努力奮斗的汗水,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不付出一定不會有回報。如果父母不推孩子一把,僅憑孩子自身是很難堅持或做出正確選擇的。
也許不值得,人生不會重來,本屬于一個孩子童年的快樂遠比所謂的“出人頭地”更重要,孩子也有享受人生的權利,別讓他錯過甚至永遠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成功如果非要以美好親密的親子關系為代價,那何不做一個平凡卻快樂的普通人呢?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那個孩子是董卿,一個大眾眼中才華橫溢的女神,一個認同、感恩父親教育的女兒。令人惋惜的是,不是所有接受此番教育的孩子都能成為董卿,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認可此種教育方式或感謝父母。
更遺憾的是,我是后者。在同樣的“塑形”手法下,我曾一度近似“天之驕子”,卻在高考中不幸“垮臺”。有很多人說,如果當初我的父母接受省城最好高中的就讀邀請,結果一定會不一樣,北大還行撒貝寧。
說實話,一開始我是怨父母的,總覺得是他們的選擇錯誤,斷送了我的似錦前程??傆X得是他們太過嚴苛,剝奪我天真快樂童年的同時,還令我心態(tài)失衡,最終痛失了金榜題名的機會。
但隨著自己內(nèi)心的成長,我漸漸看清了父母的有限,雖然依舊不認可他們的教育方式,卻能夠為愛和解,也與平凡的自己握手言和。
我看著還在看動畫的女兒,心想:孩子,如果你以成就不凡為樂,那我會化為“嚴母”,成為督促你進步的“永動機”;如果你以淡泊平和為樂,那我會化為“慈母”,攜手與你共享平凡生活。
有個能幫忙完成作業(yè)的老婆,還有這樣的覺悟,真是放心啊。問:在哪里看到的這首詩啊?答曰:明星大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