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先生曾經在書里寫過: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分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
人生在世,來去匆匆。
幾十年的光陰眨眼而過,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要過好每一天,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的愉悅缺一不可,保持詩意樂觀的生活態度,這樣的人行走在世上才最坦蕩自然。
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對生活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有的人吃飽穿暖,每天樂呵呵的生活就算幸福;有的人大吃大喝,每天賺大把的鈔票才算幸福。
選擇哪種生活,你就擁有哪種快樂。
人生的三層樓之中,看看自己處在哪一層?
第一層:知足常樂的物質生活
陳大咖在《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里說:“人生在世,無非‘吃喝’二字。”
人這一輩子,風里來雨里去,到頭來也只是為了這兩個字。
有飯可吃,有衣可穿,有房可住,不用擔心肚子餓,也不用擔心冬天冷。
在大多數人的心里,一切都是浮云,能多賺一點錢才是最實在的。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老子說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這也是平常人的心態,不求什么大富大貴,只求家庭美滿,父母健康,子女善良,這樣的生活雖然平淡,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向往的。
人上了年紀,越能體會到知足常樂。
有一個富人在海邊看到了一個靠在小船上曬太陽的漁夫,就問他為什么不工作,難道不想換一艘大船嗎?
漁夫搖搖頭,說:“我一天的目標就是十公斤的魚,夠我的生活,還能換點酒錢,我的一天快樂充實 ,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有時候安于現狀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沒有欲望就不會被欲望所困。
知足常樂,對眼前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這樣的生活每一天都是滿足幸福的。
第二層: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有人說:“人生在世,絕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還應當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和向往,這才是高層次的境界。有的人縱使富豪一生,但是沒有精神上的追求,他也只能是一個暴發戶。”
劉禹錫在《陋室銘》里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即便自己身處陋室,依然能在一個狹小破舊的空間尋得一方內心的安靜,這就是精神上的追求。
有一個窮人和富人在爭論什么是幸福。
窮人說:“我現在這樣就是幸福。”
富人不屑一顧,輕蔑地說:“你穿著單衣,住的破房,而我有房百棟,田千頃,你憑什么說幸福?”
世事無常,后來一場大火把富人的房子燒的片瓦不留;一場洪水把富人的良田沖成沼澤。
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了乞丐。
后來在討飯的時候路過了窮人的家,就上前討要一碗水喝。
窮人也認出了眼前的乞丐就是曾經的富人,問他:“你現在認為什么是幸福?”
乞丐說道:“幸福就是你現在手里的那碗水。”
物質上的幸福是有局限的,有一寸就想要一尺,有一碗就想要一鍋,幸福不是簡單的看我有什么,而是看我想要什么。
所以說一無是處的人最幸福,因為他將擁有一切。
人活到老,不看自己缺什么,而看自己有什么。
保持這樣的心態,才不會怨恨埋怨,坐在庭院里,約幾個朋友小聚,看花賞月,還有什么樣的生活比這美好?
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遇到挫折淡然處之,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一個人內心富足精神愉悅,即便身無分文,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第三層:富足強大的靈魂生活
作家周國平在《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一書中說: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在物質上的貧富、社會方面的境遇,是內在的精神素質把人分出了偉大和渺小,優秀和平庸。”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叮囑自己的弟子在自己的遺體火化之后,記得在骨灰壇的架子下面放一碗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螞蟻給燙死。
生活就是一場打磨靈魂的修行,終其一生追求的物質生活,只不過是為了跟其他人證明自己過得好一點,而靈魂生活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有。
在喧囂的人間,我們已經活得夠辛苦了,要學會讓自己的靈魂安靜,少一些追逐名利,過好詩意的生活。
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
掙不夠的錢財,看一看,夠用就行;
接不完的應酬,推一推,身體要緊;
盡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
看不慣的世俗,靜一靜,順其自然;
走不完的前程,緩一緩,漫步人生。
眾生皆為利來,浮沉皆為利往。
太過于計較得失,只會越活越狹隘,太過于執著怨懟,只會越活越生氣。
高貴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慢慢感悟而來的。
正如季羨林先生說的:“人生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前半句是教我們如何善待自己,后半句是說如何與人為善。
仔細感悟生活中那些靈魂高貴的人,他們就如山澗春溪,打你的腳邊流過,潺潺而動,永遠那么溫潤怡人。
一個內心裝有千山萬水的人,絕對勝過一個家財萬貫的人。
我們曾如何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安恬。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跟其他人毫無關系。
我們曾經如此追逐外表的華麗,到后來才明白,真正的奢華源自于內心的快樂和幸福,我們曾經如此追求表面的富裕,到后來才明白,真正供養生命的東西,是內心的繁華。
豐子愷先生關于“人生三層樓”之議,雖然我們未必能夠完全參透,但依此審視一下自己處于人生中的哪一層,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認清自己的境界,在人生的階段中保持”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態度,不怕雨大,不怕風吹,胸懷坦蕩,內心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