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與了這樣一個討論,略去情節,簡要描述一下。
A是大四畢業生,面臨著找工作。但他卻說,發出的求職信自己根本沒有興趣去把它做得精美一些,感覺自己勉強找一個不喜歡的工作,也不會做太久,對成長沒什么幫助;想換個專業考研,又沒有很多信心。這樣一直被糾結困著,不知該怎么辦好。
朋友們紛紛回應。
B:如果自己努力了以后結果不如意,是不是對這個結果不太有辦法接受,不敢去面對可能產生的落差。
C:多想想自己的優點。產生這種狀況是內在對自己不滿意,愛自己就更有力量了。
話題順著為什么不敢面對不如意的結果和怎么發現自己的優點逐步延續下去。
此時,我鬼使神差地竟然模擬起崇拜的心理咨詢師向他提問,你想想,你在這個狀態下誰會最受益呢?
空氣好像一下子凝固住了,整場安靜下來,隔著手機好像都能聽到心跳的聲音。
好尷尬啊……
可是這句話又怎么了呢?觸發了大家什么情緒呢?我這么一個愛較真兒的人,于是就花了好幾天時間來細細琢磨它。
1. 把自己擺錯了位置。A之所以愿意說出自己的困惑和感受,是把我們當做朋友,而不是當成更高層級的心理咨詢師。他希望獲得的是平等的互動,而不是專家的指點。或者說在他的心中并沒有把我們當成專家,他的目的只是想傾訴。而我所說的這句話背后透露出來的關系是作為一個研究者和旁觀者。最近我總自認為學了點心理學知識,想運用一番,不時打開上帝視角,把生活場景當成心理學實驗。他或許也正是感受到自己在對話中像個小白鼠,非常不爽,不愿回應了。
2. 傳遞信息還是確認關系。在一段溝通中,我通常都會直抒胸臆地發表評論。背后的邏輯——一是我認為和對方有著非常堅實的互信基礎;二是我認為對方是完全理性的人,不受情緒左右。但實際上這兩點都不那么充分。一只是我個人對這段關系的看法,二是我忽視了心理的復雜性。即使再親密的關系,在某時某地,他都有可能會受一些背景情緒的影響。所以在溝通中,應該首先通過一些鋪墊再次確認雙方的互信關系,而后再考慮是否繼續更為深入的探討。
3. 處理情緒還是出謀劃策?在討論中,我只就溝通中的信息進行了思考,卻忽略了信息背后隱藏著的情緒。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情緒是更近的更直接影響判斷的因素,而信息本身對人的影響力量要更靠后或者更間接(可以參考我之前文章對原始腦和理性腦的說明)。所以,先承接住對方的情緒,讓他把情緒抒發出來,再視關系遠近和他一起分析問題,或許才是良好溝通的順序。不然,一不留神就會變成費力不討好的尬聊。嘴巴倒是痛快了,雙方的關系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分析至此,可能更多的朋友尷尬癌都要犯了。不就是聊天而已嘛,怎么就想這么多呀?也是,誰讓我內心住了一只猛虎呢,hold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