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利用暑假的時間去鎮上的事業單位實習,認識了一個去年畢業的學姐。
學姐的父母觀念比較傳統,一心想要學姐找個穩定的工作。學姐拗不過父母的堅持,于是考了公務員。
在聊天中,她告訴我:“體制內的工作很穩定,但是真的太無聊了,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逛淘寶和追韓劇。我不喜歡這種一成不變的工作狀態,感覺自己都沒什么激情了。”
我建議,那就趁著年輕去闖一闖啊。
她嘆口氣說:“我也想過,但我看到一些在大城市的同學經常加班,基本沒雙休,天天累得要死,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也怕自己會舍不得這樣的悠閑生活啊。”
其實,這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態。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一種心理模式,即所謂的“舒適區”。
哪怕你覺得有很多煩惱,哪怕你想做出另一種選擇,但你可能最終還是會停滯不前,原地打轉。因為對你而言,走出舒適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就像船舶一樣,停在港灣里是最安全和平靜的,不用面對大風大浪。
而走出舒適區,意味著你要離開這個熟悉的模式,改變與自己緊密相依的習慣,這些都會讓你覺得畏懼。
但船的作用不是停泊,生而為人的目的也不是活在舒適區里。
02
活在舒適區里,我們覺得一切都是自己所熟悉的,待著也會很舒服,可以說是沒什么值得焦慮的事情了。
但是如果一直活在舒適區里,我們就永遠無法擴寬自己的視野,只能在有限的范圍里進行選擇。
所以,如果你想要成長,就一定要走出舒適區。
你也許會問,我為什么一定要成長,一定要走出舒適區呢?
因為只有成長,才能讓你變得自由和強大。
六月時,我整個人的狀態非常糟糕,也沒什么心思寫作。剽悍一只貓曾說過,當你覺得迷茫時,多見人是很不錯的解決方法。
于是,為了散散心,以及更好地輸入,我決定自己拖著行李箱去遠方見一些朋友。
在旅行開始前,我無比焦慮,一會兒擔心手機被偷了怎么辦,一會兒憂慮會不會遇到壞人,連續幾晚都沒睡好。
這一切都源于我從來沒有獨自出過遠門,所以,一想到要離開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模式,我的心里自然會不安。
但我還是咬咬牙出發了。
在蘇州,我見到了元氣少女小蘇亦。三年前,我在一本書上看到她遠赴巴黎追求甜點夢的故事,然后相識。今年,她學成回國,并把她出版的第一本書作為禮物送給了我。
在杭州,我見到了也喜歡八月長安的婷婷。她剛從北大畢業,準備進阿里巴巴工作。我們一起走過山間、茶田,西湖畔,說了許多悄悄話,驚喜地發現了彼此更多的相似之處。
這些人,豐富了我的旅行生活,更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我的眼界。而脫離了熟悉的環境后,我感受到了內心深處那股探索的欲望,收獲了久違的成長。
現在,我如果想去哪里,不用考慮有沒有合適的玩伴,自己收拾好行李就可以出發。
你拒絕成長,其實是在拒絕走出舒適區時所帶來的難受感覺。但是如果就這樣一直以固有的心理模式活到老,那你可能會錯過十分精彩的人生。
相比起來,這一點也不劃算。更何況,成長背后的自由和強大,誰會不愛。
03
在走出舒適區前,你會覺得很難跨出第一步。
因為這意味著你將要面對未知,遭遇很多不確定因素。一想到這些,你的焦慮水平就會提高,進而產生應激反應和負面情緒。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成為我們走出舒適區的障礙。
不久前,暢銷書作家“一直特立獨行的貓”在唯庫網上開創了自己的“下班后寫作”課程。上線前,她在微博上調侃說:“這幾天可把我忙壞了,好焦慮,怕做不好。”但即使如此,她還是講好每一節課,把能分享的干貨都分享給大家。很快,報名人數破萬,很多學員的寫作水平迅速提升,不斷發來好評。
我特別喜歡她說的這段話:“每次上新項目,我都特別緊張,發布的時候手抖、腿顫、睡不著,怕效果不好,怕用戶不滿意。但閉著眼睛發完一看,還可以。人生可能就是在這種一點點緊張害怕里往前走的。睡懶覺不害怕不緊張,但也沒什么收獲吧。”????
所以,走出心理舒適區的第一步,就是克服自己面對未知時的的恐懼感。
盡管害怕,但你要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做到。關鍵之處在于,你要敢于嘗試,一點點地走出舒適區,去看外面的世界。
04
曉佳和艷子同時進入上海的一家公司實習,然后一起轉正。當時,她們都報名參加了一個英語課程,打算利用下班時間學習英語。
但沒多久,艷子就放棄了。她認為,上班本來就很累了,下班還用得著那么拼命嗎?于是下班后的時間,她基本都是在刷手機和追連續劇中度過的。
幾年后,曉佳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準備出國深造。艷子卻還是辦公室里的文員,可能連英語單詞都不記得幾個,相當于是原地踏步。
當艷子問起曉佳為什么能堅持下來時,曉佳說:“我也想玩啊,但是我要供房貸,如果不努力點,怎么完成每個月還款的目標?你就沒有目標嗎?”
艷子聽到后一臉迷茫:“我是上海人啊,就住在父母家,平時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還能有啥目標?”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的Anders Ericsson認為,一個人在某件事情上做得越久,動機的影響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走出舒適區是一個改變自己的過程。為什么有人很容易放棄,而有人則會把它變成一種習慣,最終收獲成長?
這源于后者的明確目標和強大驅動力。
因此,當你想要成長,打算走出舒適區前,記得先弄清楚,促使你成長的動機是什么?你能否為這個目標而堅持?
余生那么長,請勇敢走出舒適區,去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吧。
共勉。
你好,我是成長中的王小青,自學心理學,熱愛生活的姑娘。
很高興認識你,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