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ork、beef、 mutton都是“詩”。
豬/牛/羊肉,為何不是pig/cow/sheep后面直接加meat?原來,在11世紀時,法國諾曼底公爵率軍入侵英格蘭,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從此,英格蘭的統治階層變成了說法語的法國貴族,他們在表示”豬肉”、“羊肉”、“牛肉”等食品時,習慣于使用法語。后來,你懂的,平民也開始模仿使用,這些法語單詞就逐漸融入英語,成為對這些肉食的稱呼。而負責飼養牲畜的仆人一般是英國人,依然使用源自原始日耳曼語的古英語來稱呼這些牲畜。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表示這些動物的英語單詞和表示它們的肉的英語單詞的不一致。
2、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本質區別:含蓄Vs直接。
3、社會越是平民化,詩的價值就越低。詩的價值越低,詩人也就越發自怨自艾了——“窮而后工”。
4、詩歌的流變是一個從公眾話語到私人話語的過程。
何謂“公眾話語”:(白話版)普羅大眾或一個圈子或某個階層都能懂的話語。比如:“詩經”是貴族階層都懂的。上述第2點中的“Vs”,讀點書的人都懂的。
何謂“私人話語”:(白話版)只有說話的人自己知道,其他人各有各的意會。比如,面對后花園冒出的一根竹筍,王陽明“格”出:知行合一。吃貨看到竹筍和這四個字,可以理解為:知道這個東西好吃,于是行動,竹筍炒肉絲。(注:白話解讀的專業術語,僅供各位筒靴們參考,歡迎留言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