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一下兩個人,一個叫殷浩,一個叫桓溫。
殷浩就是一個清談天才,甚至可以說魏晉時期,殷浩認第二,他在世基本無人敢認第一。憑著清談這個本事,他很快躋身名流,他曾經參加了東晉宰相王導主持,當時的清談大家謝尚、王濛、王述等名流參加的一次清談,內容不知道,此次清談殷浩被王導稱為“正始之音”,逼格可以直追曹魏當年的清談鼻祖何晏、王弼,可以想見逼格之高;當時參加這次清談的還有一個人,就是桓溫,不過他大概是第一次參加這種等級的聚會,只是一個旁聽者,為自己每次能聽懂幾個大v在說什么,興奮不已,在他看來,殷浩的清談水平只有王導水平可以相提,謝尚也還不錯,至于王濛王述簡直是倆母狗啊。
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余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掾,輒翣如生母狗馨。”
這就是兩人當初的地位,一個是清談領袖,一個是初窺門徑。
還有一件事,可以反映桓溫的清談水平:
劉尹 (劉)與 桓宣武 共聽講《禮記》。 桓 云:‘時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 劉 曰:‘此未關至極,自是 金華殿 之語。
這里可以看出桓溫的清談水平,他跟劉惔聽人講禮記,自以為已經聽到的是玄學,劉惔卻告訴他,這不過還是儒學的水平,所謂清談講究的是由儒入玄,桓溫的水平可見一斑。
桓溫清談水平差,不過不愛認輸:
桓宣武與殷、劉談,不如甚。? 喚左右取黃皮袴褶,上馬持矟數回,或向劉,或擬殷,意氣始得雄。
清談談輸了,只能上馬持矛作勢欲刺殷浩,嚇唬人家幾次才意氣始雄。逼格不止是低,簡直是輸不起。
桓溫知道自己清談辯不過殷浩,但是他這人又輸不起有次就問殷浩:
桓公少于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可見殷浩根本看不上他。
殷浩清談水平既高,在注重清談的東晉可以說是官運亨通,很快就做到司徒長史。然而此時他卻選擇,辭官不做,隱居其母墓所長達十年,一時輿論嘩然。無數名流紛紛勸他出來做官,當時的以殷浩是否出仕來卜江左興亡,殷浩若出,則晉興,殷浩不出,則晉室危矣。“于時擬之管、葛。”當時把他評價為管仲、諸葛亮,殷浩不出如蒼生何,他是東晉第一個得到這個評價的,第二個是謝安,可以想見他的地位。
但是殷浩仍然在墓所隱居十年,萬幸,東晉沒有遭遇大的災難,我們的知名大v可以繼續隱居下去。十年間,他的名聲達到了頂點,他愈不出,就愈顯高潔,而聲望愈隆,朝廷為了讓他出仕開出的價碼愈高。
最終,殷浩出仕了,永和二年,在褚裒的保薦,會稽王司馬昱的勸說下,他出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天下士人淚流滿面,奔走相告,國家有救了。褚裒是當今太后的父親,他女兒褚蒜子時年22歲,因為兒子當時尚在襁褓之中,所以臨朝稱制,是我所知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司馬昱當時是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實際的二人之下,萬人之上,史書評價他是“清虛寡欲,尤善玄言”,也是一個清談高手,他也曾嘲笑過桓溫的清談水平,想來跟殷浩有很多共同語言。
而此時的桓溫也做了一件大事,平滅成漢,當時的中央堅決反對滅成漢之役,不過桓溫力排眾議,當年發兵,次年即成大事。當時朝野震驚,桓溫聲名大振。
朝廷為了安撫桓溫,任命他為征西大將軍,同時為了牽制他,任命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
在這兩個任命之間,晉永和五年,北方發生了一件大事,后趙君主石虎病死,由于一貫的暴政和施政的混亂,后趙石虎諸子很快開始奪權,冉閔也參與進來,盤踞東北的慕容鮮卑首領慕容儁蠢蠢欲動,可以說此時北伐是最好的機會,還于故都,定鼎中原,是可以期許的。
司馬昱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任命殷浩這樣的高位,其實等于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
桓溫一口老血吐在鍵盤上,他數次上書要求北伐,居然北伐交給了殷浩,他在庾翼北伐是就擔任前鋒,又平滅成漢,論資歷論才干,都應該是他擔任北伐的統帥,殷浩除了隱居墓所十年還有什么?除了清談還會什么?
可是中央顯然不這么想,如此良機,基本就是給殷浩刷資歷的,一旦刷資歷成功,殷浩的功績遠超桓溫,就可以制衡了。
上天十分眷顧殷浩,永和六年,慕容儁南下進入河北,北方一片混戰。
永和八年,羌族首領姚襄和氐族相攻,姚襄兵敗,率部眾來投,并送上五個弟弟做人質。
由此,中國歷史上南方割據政權最好的一次北伐良機出現。
殷浩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眼看就要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還有些小激動呢。
然而意外發生了,殷浩麾下的謝尚,沒錯,就是前面那個謝尚,他也是清談高手。此時干了一件蠢事:
初,苻健將張遇降尚,尚不能綏懷之。遇怒,據許昌叛。尚討之,為遇所敗。
清談高手大概是看不上降將張遇,最終導致北伐第一階段功敗垂成。不過謝尚的外甥女是當今太后,所以只是降號,沒有大的處罰。
江左諸葛殷浩也被給以信任。
然而殷浩開始作死了,姚襄統領的羌族部眾戰力十分強橫,深為殷浩所忌憚,姚襄當初送來做人質的五個弟弟都被殷浩囚禁了。這是殷浩第一次作死;
然后殷浩想出了高招,派刺客去刺殺姚襄,但是姚襄這個人有個特點,個人魅力奇高,他弟弟姚萇評價他“統率大眾,履險若夷,上下咸允,人盡死力”,刺客見了姚襄,都放棄刺殺,轉而把實情告訴他。這是殷浩第二次作死;
殷浩見刺殺不成,又有了高招,他讓降將魏璟攻擊姚襄,結果魏璟反被姚襄所殺,部眾為其吞并;這是殷浩第三次作死;
殷浩這時候又生一計,把姚襄遷到梁國蠡臺,授予梁國內史,以為調虎離山,然后派謝萬去攻擊他,這個謝萬也是清談高手,他的老丈人就是前面所說的清談高手王述,我有時候不禁為殷浩的智商擦一把汗,姚襄是什么人,姚襄的部將評價他,神明器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結果可想而知,清談高手跟軍事高手在戰場決勝,清談高手完敗。這是殷浩第四次作死。
至此,姚襄的心都涼了,其父姚弋仲死時的遺言是讓他歸降東晉,他為此也付出極大代價,輾轉千里終于把部眾帶到了晉室的領土,然而卻遭遇這樣的對待,他決定叛晉。
然而殷浩還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做著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美夢。
永和九年,殷浩認為北伐時機成熟,開始北伐。然而毛爺爺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一次死不難,難得是做一輩子死”,江左諸葛做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讓姚襄做前鋒,姚襄趁機反了。
殷浩大驚,(以您老做人做事,有什么可驚的?)行軍途中很快遭遇有預謀的埋伏,結果輜重被掠,士卒多叛,于是殷浩連北伐的正主兒都沒遇到,就戲劇性地不了了之。東晉喪失了收復中原的最好良機。日后歷次南朝北伐,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殷浩后來罷官回鄉,依然保持了自己高逼格的習慣,每日吟詠,然而家人仔細看他,卻在對空寫四個字----咄咄怪事,這個成語就出自這里。(在我看來,您這水平,不被打成這樣才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