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去聽過一個做情商教育的老師的講座,她說自己曾經花4000塊去杭州參加過一個培訓,其中提到一個我印象特別深的內容,就是不要對孩子說不。你跟孩子說:“不要哭?!焙⒆臃炊薜迷絻?;你跟孩子說:“不要打游戲,不要看電視,不要亂扔垃圾?!彼麄冊绞欠雌涞蓝兄槭裁??人的思維是聽不懂不字的,所以要說不的時候,請你換一種說法,不要哭請改為“寶貝笑笑,笑起來才漂亮”;不要跑請改為“慢慢走,我們不著急”;不要看電視請改為“讓電視機休息一會吧,它太燙了”等等。
后來我讀一些心理學的書,看到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不要想大象。一個心理學家讓實驗者閉上眼睛,同時在他們耳邊提醒他們:“不要想大象,不要想大象?!比缓?,他讓這群人睜開眼睛,問他們剛才想的是什么,這些人異口同聲地回答說:“大象。”這種現象就被稱作為“禁果效應”。顯然,我覺得人的思維可能并不是聽不懂“不”字,而是深受獵奇和逆反心理的驅動。
創世紀里,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讓他們住在天堂般的伊甸園中,給了他們享之不盡的甘美果實,下令唯獨禁吃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實。在此之前,也許這果實在千萬果實中永遠也難以得他們二人注目,但是上帝的囑咐卻讓他們留了心眼,好奇,琢磨,就此一發不可收拾。再稍經撒旦的引誘,二人終于偷吃了禁果。越是禁止,就讓人感覺越是刺激,無限的未知深深吸引著人們,讓人們禁不住去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所以,電視劇里多少不能被打開的密室,不能打開的錦囊,不能看的地圖寶藏統統都被打開了,我想那些設立禁令的前輩先人們要么就是太天真,要么本意就是提醒后人去看,去發現,去打破禁令。
讓我們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禁止”的威力。
《紅樓夢》本是清朝禁書,然后一不小心這本書就成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金瓶梅》也被認為是誨淫誨盜的禁書,我估計現在它是中國最著名的“小黃書”,就算沒看過的人也必定聽過其名;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曾在1961年在美國俄克拉荷馬發起的禁書運動中列在最前端,而如今,借用百度百科里的話“小說風靡世界文壇90年,魅力至今不減”。
而多少家長曾苦頭婆心地勸慰孩子不要沉溺游戲,不要整天拿著手機,不要這個,不要那個,有用嗎?只要孩子是一個有自由意志的人,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勸告都會被當做耳旁風。而目前禁果效應最明顯的應當是在青少年的性教育上。中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談性色變,平時對孩子基本上是閉口不談此類話題,就算談到,也是警告青少兒時期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千萬不能去碰這個東西。但是,近些年來,卻越來越多“十六歲少女懷孕,孩子爹是同桌”這樣的新聞,我見過新聞里最小的甚至有十二歲少女懷孕,一次次刷新我們的三觀和底線,說到底,還不是禁果效應所造成的后果。
所以,回歸起來,我覺得認識到這個效應太重要了,尤其是對于加油萌娃的家長來說,請不要試圖去用家長權威去挑戰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想要孩子聽話,也得想點辦法,拿出點真誠來,不要再簡單粗暴地說“禁止,不要”了,畢竟,連草坪上的標語都已經從“禁止踩踏草坪”變成了“心中有情,腳下留情”,我們難道就不做出一點積極的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