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故鄉被稱作是火車拉來的城市,源于這里是東西南北兩條重要鐵路線的交匯處,而它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中國南部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這是一座普通的南方三線小城,生活閑適恬淡,節奏悠閑散漫,總是那么不緊不慢的。
? 日子似乎總是這樣一成不變,但變化又是存在的。約摸半個月前,Uber進入了這里。而現在正如火如荼進行的第二屆美食文化節也被冠以了“互聯網美食季”的名號。這一切似乎都牽扯到了一個宏大的問題,那就是互聯網如何進入(或者說下沉到)三線城市,并且能活得下去,活得很好很滋潤。
為什么三線城市變得越來越重要?
? 這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因為在一二線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市場開始飽和的種種跡象下,各行各業都開始投入更多的資源,涌入三線城市的市場。首當其沖的便是快消品市場,北上廣的快消品市場增長基本趨于停滯,而三線城市卻在一路高歌猛進。就連歐萊雅也強調在2015年內要積極擴張品牌在低線城市的銷售規模,地域擴張將是歐萊雅未來業績增長的加速器。
? 快時尚行業也在極力進入這一誘人的市場。今年夏天,H&M和優衣庫分別入駐了這里,在市中心繁華的百貨樓內。雖然與一二線城市相比,快時尚的舉動顯然還只處于試水階段。但很顯然,他們不會放棄這塊誘人的蛋糕。
? 三線城市有著眾多的消費人口,而且,他們的收入也在迅速增長。對于那些已經在一二線城市擴增乏力的行業來說,這是新的機會。對于互聯網公司和服務提供商來說也是如此。由于工作緣故,會經常與數據打交道。在對一些移動應用進行監測的時候,不禁感概諸如北京、上海、廣東(包含了廣州和深圳兩座一線城市)地區的監測用戶數規模之龐大,幾乎占據了總用戶數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北京一地遙遙領先,其用戶規模比數省之和還要多得多,這或許與北京作為中國互聯網的創業之都密切相關。但如果他們想要取得更大規模的用戶數和發展,他們也要和那些傳統行業一樣,下探到三線城市。
但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下探到三線城市依然困難重重
? 為了挖掘二三線城市用戶,去年新浪微博專門派出兩支團隊,在四川宜賓與江西九江這兩個微博用戶占比較低的三線城市待了半年,在今年三月,新浪微博的CEO王高飛分享了他們的發現。
“大家都在說移動互聯網起來了,或者已經結束了,后來發現差好多。”
王高飛說。宜賓大約450萬人口,運營商的話費用戶大概在400萬左右,確實已經飽和了,90%的人都有手機了,但是每個月流量超過1兆的不到50萬人,300多萬人是有手機不上網。一年過去了,在千元智能機的幫助下,這個數據應該降低了不少。但這并不是簡單的用戶用不用手機上網的問題。科技媒體(PingWest)品玩將只在一線城市待得很舒服,但下沉不到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的App稱作“一線城市應用”,要想回答這樣的問題,
“需要對App、對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甚至,需要對階層、媒體、大眾心理有所了解”。
? 就我的觀察來說,互聯網想要解決的是效率問題。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是互聯網的不懈使命。但對三線城市來說,效率不重要。或者,人們并不關注效率。是的,這里生活閑適散漫,與一二線城市相比,壓力很少,工作節奏也是慢悠悠的。人們對目前的生活狀況很滿足,所以快速便捷的互聯網的吸引力一下子就降低了不少。所以我相信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來說,很多互聯網服務有更好,但沒有我也無所謂,沒有多大關系。顯然,要在這樣的地方推廣互聯網服務,獲取用戶的成本更大。
? 另外,三線城市的物價水平和消費水平雖然近年來增長了不少,但與一二線城市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這在房租、人力成本等諸多方面顯而易見。互聯網服務壓低成本的優勢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也難怪在這里,互聯網服務會變得水土不服。
? 規模效應在三線城市也難以顯現。昨天,我叫了一輛Uber,司機直言因為剛進入市場的緣故,Uber在這里的接單率很低,而且市場推廣是個大難題,很多人根本不會用,你跟他說有這個他也不知道該怎么用。郵箱或手機號碼注冊賬戶、綁定支付寶或者信用借記卡、使用Uber叫車,這對我來說是輕車熟路,但我相信,對于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大多數中年人甚至少數年輕人來說,這每一步驟都需要教,背后有著極大的用戶學習成本。這也阻礙服務和應用的推廣。總之,三線城市發展用戶對象,似乎是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不講規則,但講規矩
? 在三線城市,還有一個現狀,那就是不講規則,但講規矩。
? 很多人涌入一線城市,因為他們相對公平,很多事情都依照規章制度辦事,彼此之間都還有規則守著。而三線城市,世俗氣則無所不在,關系網絡密密麻麻,行政效率低下。這種情況下有許多規矩要講。而我個人認為,互聯網其實和一線城市的氣質很像,講規則,但要打破規矩。可以想象,這些互聯網服務進入三線城市,想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規矩,該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情。而在中國這樣一個對行政政策格外倚重的國家,更是如此。
? 于是,就像初出茅廬的青年人那樣,很多互聯網公司在這些地方也學會了變通和妥協。這也是無奈的現狀。
自以為是的產品經理和用戶體驗
? 移動App使得產品經理變得光鮮亮麗,成為矚目的職業。但我不得不說,我覺得很多產品經理總是喜歡自以為是的耍小聰明,添加數不勝數類似于炫技的功能和人機交互方式。然而這些并沒有什么卵用。我相信絕對有百分之八十的微信用戶不知道可以直接通過微信進入京東和大眾點評的接口。正是有著眾多的接口和“貼心的”的小功能,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微信正變得越來越臃腫不堪,盡管絕大多數人壓根不知道這些功能的存在,而且很多即使知道,也沒有嘗試和使用的想法和欲望。(今天下午和朋友聊到此事,她說她并不知道,就算現在知道了,她本身就是大眾點評用戶,為什么不直接用大眾點評的App呢?而她本身就不怎么用京東,并不會因為有這樣一個接口就有想法與點開它)
? 微信并不是個例,因為很多移動App越來越像攤大餅,各種功能越來越多,體積越來越大。有想法的確是合格的產品經理的特質,但想法太多了不會取舍也是個頭疼的問題。而且現在的產品經理真的高估了用戶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愿。雖然大談特談人機交互和用戶界面設計、用戶體驗這樣的專業性術語,但很多東西落地了還真不好說。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中老年用戶身上,即使很多年輕的女性用戶(這里并沒有歧視的意思,因為確實有很多女性用戶對科技和數碼不感冒不熟悉)也是如此。
? 在大家談用戶體驗的時候,我發現很多用戶壓根就沒有操作體驗過,所謂的用戶體驗也無從談起。
? 優秀的地推團隊或許能解決這其中的一部分問題,但對于數量眾多的三線城市來說,地推團隊成本高昂,并且實質上來起到的效果還是較為有限的。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這種老掉牙的方式就是鮮明的案例。
? 在上海的時候,我感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互聯網的身影,在采訪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公關負責人時,她說移動互聯網會顛覆每一個行業,會給每個行業帶來變革。但回到故鄉后,似乎一切如故。就連剛剛進入的Uber,似乎也成了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所以,對于三線城市來說,這一切還只是個開始,變革的大門只是打開了一個角,還未全面敞開。還有更多問題,等待著人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