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當彩妝柜姐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形跡可疑的小姑娘。
一大早她來到柜臺,看上去只有十四、五歲,臉上的大濃妝七零八落,假睫毛剩了一只,眼線暈成了熊貓眼,口紅殘缺不全。
身上的吊帶裹不住她羸弱的身材,廉價的高跟鞋也不能讓人相信她說自己已成年。
她講話也是顛三倒四的,一會說她的經理打她了,一會又說經理其實就是個老鴇,聽得我們目瞪口呆。
在她斷斷續續的描述之下,我們聽明白了,她是個“小姐”,靠出賣皮肉為生。但遠不是電視上那種高檔夜總會的小姐,是屬于食物鏈最底層的那種。
我們看著她,有點于心不忍的心疼,勸她別做了,出來找個正經事,像我們站柜臺賣賣貨也是好的呀。
她搖搖頭說,你們太厲害了,我不行的,我做不成的。
我們又勸,那哪怕在餐廳當個服務員也可以呀。
她還是搖頭,說,那個又累又窮,我這起碼一次接個活就400,還不累。
看著她亂七八糟卻主意正得板上釘釘的樣子,我們放棄了規勸。
我覺得,小姑娘有一點好逸惡勞,但也或許,是她所處的環境,她的媽媽桑大概就是這么洗腦的,告訴她,你不行,你除了這一行,什么都干不了。
于是姑娘恐懼了,至少干現在的工作,還有口飯吃,不是嗎?
(二)
這次去泰國,我因為一點機緣巧合,接觸到了泰國的一位以色情服務為生的男孩K。
我的一位朋友是K的客人,大概就像《喜劇之王》里星爺和張柏芝那樣,一來二去動了感情,也感慨K的生存環境實在惡劣,朋友居然動了想幫K從良的心思。
回國后,朋友找我商量,能否在國內幫K找份工作,鑒于K只會一點簡單的英語,想要在國內立足,并非易事,至少他要學會漢語。
我和朋友都問了K的想法,K說,學漢語對他來說太難了,來中國工作不現實。
朋友很無語。
其實這位朋友也是從底層起來的。
學歷不高,之前混跡于夜店當伴舞和服務員,后來在他人的帶領下從頭學習彩妝,勤奮好學,現在成為了某國際化妝品公司的彩妝師。
大概是看著K跟自己的遭遇特別相似,所以朋友熱切的想幫助他,想用自身經歷告訴K,只要你愿意,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對朋友說,算了吧,他不想付出努力的話,我們再著急也沒用,你當時學化妝不也挺難的么?
對K來說,如果認為學漢語比起現在出賣皮肉痛苦得多,不肯吃這個苦,那么一切都是妄談。
K的遭遇跟上面那個小女孩一樣,以他的眼界和見識,他可能不相信自己只要付出努力,是可以擺脫現在的狀況的。
因此雖然現在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他也沒有勇氣吃下學習的苦,去改變。
(三)
我一直覺得,思維決定行動,行動帶來結果。
都說窮人和富人,差得不只是財富,而是思維。
前幾天看到的一個段子說,窮人和富人吃的苦不太一樣。
富人能忍受學習新知識、為做出一個事情來回奔波的苦;而窮人能忍受為了省點坐車錢徒步幾公里的苦。
沒錯。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王健林的作息表,從早上5點開始工作,一直到深夜。
但是別忘了,他的生活有助理全權打理,就連出行,也都是私人飛機來往,絕不會忍受普通民眾經濟艙的辛勞。
你看你身邊那些優秀的人,他們在該用金錢買機會和時間的時候,絕對一擲千金毫不猶豫,他們肯定也在自身成長上跟自己死磕,毫不松懈。
因為他們清楚,哪些苦是附加值高的,吃過了對自己有利,而哪些苦不僅毫無意義,根本沒必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感受。
(四)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假性勤奮之中,并被自己的吃苦精神所感動。
項目拖拖拉拉,在截止日期之前不得不熬夜趕完,出了辦公室拍下凌晨四點的天空,覺得自己好拼。
工資一發就毫無節制的花光,下一次發工資前吃土了一個星期,覺得自己好節儉,簡直賢良淑德。
胡吃海塞后暴漲10斤,去操場跑了兩公里累得氣喘吁吁,覺得自己為了保持身材好努力,好不易。
可是這一切,不都是因為no zuo no die嗎?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有所規劃和責任,吃一點學習規劃和日常控制的苦,完全沒必要忍受后來的這些啊!
之所以要吃下這些本可以不吃的苦,根本是因為自己走投無路,別無選擇。
所以啊,你想過的人生,由你吃下的苦決定。
而有選擇的人生,從來不用吃那些無謂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