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老師推薦的第四本書是《月亮和六便士》,看書之前我沒有看書評,也沒有看弘老師的推薦語,直接下載了閱讀器上,悶頭開始看。最開始看不明白,也覺得和文學沒關系。
可我不太懂,為什么一本并沒有寫寫作的書會和那么多關于寫作的書放在一起推薦呢?我大概是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才閱讀下去的吧。
當我把全書看完,合上閱讀器的那一刻,有種熱血從身體的四面八方涌來,沖破了結了痂的傷口般的感受,大約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我感覺滿身的汗毛都豎立著,感覺仿佛找到了尋找許久的答案,也或者,感到比以往更迷茫。一方面是因為需要沉淀,一方面是由于我的身體有些不大舒服,今天終于拿起筆,寫下自己的一點感觸。
(一)關于隨波逐流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一點兒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盎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i>
在世俗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一個個體內細胞一般的存在,每個人對于身體整體都不可缺少,但身體健康的生活一天,我們便被吞沒在重大的整體中一日。然而身置其中的我們,漸漸冷卻自己的熱血,將初心更迭成人們想要的樣子,我們都是熱愛隨波逐流的,因為那是個沒有沖突的溫柔世界。書中對于這種矛盾的隨波逐流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寫,在畫家的第一位夫人誤解畫家與另一個女人走掉的時候:
“我懷疑使她腸斷心傷的失戀之痛是否也摻雜著虛榮心受到損害的悲傷;這種疑心也使我很惶惑。我那時還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著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里也找得到美德。
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里的?!?/i>
未經世事的人,對于人性中的悖論實難破解,稍有不慎便落入了假面的圈套,反復經歷幾次,當你的心不再如以往般軟糯,越來越堅硬的時候,當你能笑著流淚的時候,當你能抑制厭惡逢迎歡笑的時候,便如一尾去留不經的魚兒一般,順著暗涌的波紋,永恒的棲息于豐饒的水鄉。
“有人也說他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但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說來,他們能夠自行其是是因為相信別人都看不出來他們怪異的想法;最甚者也是因為有幾個近鄰知交表示支持,才敢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見行事。如果一個人違反傳統實際上是他這一階層人的常規,那他在世人面前做出違反傳統的事倒也不困難。相反地,他還會為此洋洋自得。他既可以標榜自己的勇氣又不致冒什么風險。但是我總覺得事事要邀獲別人批準,或許是文明人類最根深蒂固的一種天性?!?/i>
大多數時候,人們之所以違逆自身,或者并不是不想背叛他人,而是不想背叛某種觀念。沒有人愿意做逆流的勇者,不顧滿臉傷痕的危險,為身后人拼出一彎可隨的水波。世人太愛以標榜自己的善良來刻畫他人的丑惡了,這一方面因為他們的思想里存著不可忤逆的規則,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去逆行來摘得幸福的碩果,所以并不真切的期望逆行的人好過。
“世界是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么,我們死后沒有人知道何處去。我們必須自甘悲屈。我們必須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出風頭、露頭角,惹起命運對我們的注目。讓我們去尋求那些淳樸、敦厚的人的愛情吧。他們的愚昧遠比我們的知識更為可貴。讓我們保持著沉默,滿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們一樣平易溫順吧。這就是生活的智慧?!?/i>
生來一處,死去一處。來時沒有邀請函,走時卻奏進行曲。曾深以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尤為真理,悔于未曾愚昧,才使欣然變得如此繁雜,知識其實和財富一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它讓我們看到了更廣闊更廣闊的天地,于是七尺漸漸不夠睡了,肉體和重重的感情,卻嚴絲合縫的將我們層層包裹,每多一份愛都要多一份屏障,每多一點智慧便要少去一分清歡。
可就像鴉片一樣,知識侵蝕著我們的靈魂,使我們有了一些還想要更多更多,多到不能再多,我們看不到盡頭,只能被渺如煙海的知識牽著走,在滴滴點點的采碩中,偷來那么點點滴滴的歡愉,哪怕那是我們永遠不能體驗的歡愉。或許,終會有那么一天,我們在凡塵瑣碎之間,終覺一切相逢曾相識,愿將癡心獻與塵囂,擁有大大的智慧來做個生活的智者吧。
(二)關于愛情
“愛情要占據一個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生活專門去做一個愛人。即使頭腦最清晰的人,從道理上他可能知道,在實際中卻不會承認愛情有一天會走到盡頭。愛情賦予他明知是虛具。”
大多數人對于婚姻的恐懼大抵如此,少時結了便是結了,畢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那是個還迷信永恒的年紀,荷爾蒙和腎上腺素會為你將終生定下??梢坏┏砷L,當你越是一個完整的人,越覺得所有的精力不可剝奪,所有的個性不可更變,成長的越是完滿,當你決心去愛的時候,當你因愛而妥協的時候,疼痛就愈加劇烈。
一段以生離死別為句點的愛情本身能夠賦予人的歡樂能有幾分?多的是發于本能的肉欲和隨波逐流的虛榮吧。可當我們背過身去,在沒有盡頭的愛情附近,嗅到了激烈冒險中的情欲,我們便會變得不顧一切,忘乎所以,這不僅為展露在原本的戀愛對象面前的不堪遮了羞,也象征性的在密不透風的重重密網間做了些許掙扎——每一分圓滑都承擔著自我毀滅或自我報復的風險,正如每一分真摯都裹挾著成為負擔或成為枷鎖的搖籃。
(三)追逐藝術
“我好像感覺到一種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體里面奮力掙扎,我覺得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壓倒一切,仿佛違拗著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緊緊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讓魔鬼附體了,我覺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東西撕得粉碎。
我懷疑是否在他的靈魂中深深埋藏著某種創作的欲望,這種欲望盡管為他的生活環境掩蓋著,卻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脹壯大,正像腫瘤在有機組織中不斷長大一樣,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須采取行動,毫無反抗能力。
使思特里克蘭德著迷的是一種創作欲,他熱切地想創造出美來。這種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寧靜。逼著他東奔西走。他好像是一個終生跋涉的朝圣者,永遠思慕著一塊圣地。盤踞在他心頭的魔鬼對他毫無憐憫之情。世上有些人渴望尋獲真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意志力多為反人性的行為服務,當真正的熱愛被點燃的時候,你并不將它叫做“堅持”,你將它換做“釋放”。身體內封印著一個沉睡的魔鬼,從你出生開始,就已經與你融為一體,在你的成長中,它不斷的生長,強大,直到它戰勝了你對所有無意義的堆疊起來的光陰的眷戀,直到它吞噬了你對了無生趣的未來懵懂的迷醉。
并非所有的朝圣者都能轍往那磕留長頭的圣地,或者說,一路追尋的人,并不知道是否存在這樣一片熱土,以慰勞那干涸已久的歡愉,他們在無望的沙灘中步履維艱,直到突然有一天金光乍現,靈魂拂過來時的每一朵夕陽,生命便在無盡的隕落中,散射出無盡的光芒。
“作家對那些吸引著他的怪異的性格本能地感到興趣,盡管他的道德觀不以為然,對此卻無能為力;直到習慣已成自然。他的感覺變得遲鈍以后,這種本能常常使他非常狼狽。他喜歡觀察這種多少使他感到驚異的邪惡的人性,自認這種觀察是為了滿足藝術的要求;但是他的真摯卻迫使他承生原因的好奇心那樣強烈。”
我們的敏銳和好奇始終存在,和我們心間的陳規同在,當我們無需自相批判便可以有現成的表情、聲音、沖突的時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為四處獵奇的人備下重禮,讓我們的雙眼深深望去。
(四)逃脫不了的孤獨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蓱z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互相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人也不為別人所了解。”
每一個無所事事的人都會為孤獨畫下自己的注解,我們屬于這個世界,卻也單獨成為一個個世界,因為每一份微小的感觸,因為每一滴不同的經歷,因為誰的一個表情,因為天突然下了一場雨,每一個對周遭的觀想,都會成為我們世界的一部分。
有些人來到我們的世界,但只能在其間很少的一片領地逗留,有些人離開我們的領地,帶走了屬于那里最為珍貴的特產,而當我們想要成為一個說書的人,我們便是那個把自己的世界敞開的人,有多少奇石嶙峋的山谷,有多少蜿蜒盤桓的溪流,有多少被侵略而留下的片片焦土,有多少被欺凌流出的斑斑血跡,我們都要敞開,任由著想來的人進來,駐足觀望,為你貼上一片紗,裹上一層蠟,或者是種上一顆胡椒,埋上一顆子彈。我們或許不再感到那么孤獨,但這未必能減輕痛苦。
(五)喜歡與熱愛
喜歡就是想擁有,熱愛就是獻身于。
謹以此文獻給一切不滅的熱愛。
客觀~好讀的話留個喜歡唄~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