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一:
(1)問問題要具體明確,自己先做功課。不要隨便做伸手黨,即使要做也做個高明點的伸手黨。案例里主人公的經歷我深有感觸,我也經常被一些人問得哭笑不得。直接一句話發過來,沒有前提沒有目標,特別寬泛的一個問題,往往這個問題里面包含了特別多的內容,不加個帽子我根本無從答起。這個時候你要是想幫他解決好這個問題,還得一路引導對方說出真正的具體明確的問題,真的好費勁,不僅自己的時間耗費了很多,對方可能還會覺得不耐煩。對方的心理是:你是不是不想告訴我啊,怎么不直接給我個答案。經歷過這些之后,我問一些大神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先想想,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不是有帽子的,別人看起來會覺得不知從何答起么,我自己去百度能很快查到么,我自己思考的想法是怎樣的,我的解決方案如何簡潔的表述出來,為什么我覺得我的方案不行。雖然現在還沒有做得很好,不過問人之前先思考這幾個問題,確實能夠讓溝通更高效。
(2)沒有準備就準備失敗吧。這在和人見面或者去公司應聘上面體現得特別顯著,沒有做好準備很有可能這次見面會很不愉快,同樣很有可能面試就黃了。前面的和人見面還可以引申到拜訪客戶,聽過太多因為準備不足拜訪客戶搞得自己焦頭爛額甚至雙方不愉快的案例了。上次有個學妹出差去東北拜訪客戶,這么遠的路程,本是抱著必勝的決心準備把這單簽下了,第一次雙方談判就把她難倒了。因為她對客戶、競品和自身產品都沒有研究透徹,說的東西客戶聽了沒感覺,讓她別談產品和競品了,客戶拿價格卡著,導致她不知道怎么去跟客戶談了。我問她,你知道客戶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嗎?你們的產品能給客戶節約多少成本、帶來多少利潤等等,能一條一條具體列出來嗎?客戶購買你們的產品是想要解決什么問題,你知道嗎?等等。一問,對方懵了,雖然后面簽下來了,不過沒達到預期。可見,準備不充分,客戶一句話就有可能把你堵死了。
(3)做足功課就是給自己留有閑余。想起前一天看的案例,留有閑余。其實咱們去面試、去拜訪客戶、去問人問題,也需要留有閑余。咱不知道去了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如果不做足功課,萬一對方特別不友善,話都不讓你說就把你往外趕,你要怎么辦。相反,準備充分了,大部分突發情況都能應對,還有可能給客戶、面試官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2、案例二:恐懼并不能解決問題,勇敢邁出第一步才是王道。
想起自己前陣兒的經歷,特別不想給客戶打電話,想到打電話我就頭大,總是拖著不去打。不是我不會跟人溝通,其實我溝通能力還是不錯的,只是我害怕,因為這類客戶本身就被煩得不行了,我一小白又沒啥經驗也沒準備充分,我怕對方問的我答不上來,對方不僅惱火還很有可能對公司產生不專業的印象。想得越多越害怕,越怕越不想去打,越不去打越害怕,簡直就是惡性循環啊喂。后面轉念一想,其實沒答上來或者答錯了,也不過是被客戶罵一頓,或者被掛電話而已,那么多人那么多公司打電話過去,客戶哪那么好記性,才打一次就記住你了,記住了耐心解釋一下,指不定還能撩到一個客戶,哈哈。這樣一想,其實沒什么大不了的,開干吧。相反,去做的過程中,把客戶問的問題記錄下來,尤其是自己答不上來或者回答得不太好的問題,事后花時間去聚焦思考,進行分析總結。下一次打電話的時候,就能掌握主動權,還能在聊天的過程中給客戶不一樣的體驗,雙方聊天還很愉快,一舉多得。
3、現在的人大都不喜歡群發短信,尤其是祝福短信。我之前給朋友發新年祝福,有朋友是這樣回復的:一看就不是群發的,果然還是你最惦記我。還有這樣回復的:你發的短信果然跟那些妖艷賤貨不一樣,講真,群發的我都不回的。還有這樣回復的:你這條短信被我評為今年收到最棒的新年祝福短信,如果不是群發的話。哈哈,這些回復才是亮點十足,原諒我笑出了聲。這一字一句都透露出對群發短信的幽怨之情啊,這群發的短信,給人一種很沒誠意的感覺,因為這種祝福是批發式的。誰都不喜歡批發式的祝福,好比你給人送禮物,給每個人送的都一樣,普通朋友、好朋友和閨蜜的禮物都一樣,看看你的好朋友和閨蜜心大不大,估摸著大部分都不爽了。沒誠意的事情,只會耗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十足的吃力不討好啊。用現在特流行的一句話:全是套路,說好的真誠呢?哈哈,多一點真誠,少一點批發式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