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的工作是運營一家本地的招聘網站,建了一個求職者的QQ群,三個月左右的時間,群內人數從零加到600人,在一開始我在群里積極互動,幫求職者答疑,到現在漸漸地有些厭倦。
一方面,把核心精力放在開發和維護企業客戶上,另外一方面,與這些求職者接觸多了,會發現很多人問的問題都如出一轍。從這些求職者的問題中,我發現,有一部分人很長時期找不到工作,已經不是環境和工作本身的問題了,而是個人思維格局的問題。
很多求職者并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工作是合作和互換資源,你沒有可以交換的資本老板為何要給你提供一份工作?
場景1:有沒有文員工作介紹?
一些求職者沒有核心技能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再加上文員這個崗位的門檻比較低一些,所以文員是很多求職者的心儀崗位。
為什么要做文員?和一位求職者交流,她這樣說:文員這個工作簡單輕松,而其他工作自己又做不了。我接著問:人事或者行政也蠻適合女孩子的,為什么不選擇這些?她說:自己學得專業不是這個,好像有點難度。
和同事聊,我們做的招聘服務價值在于幫企業提升招聘的效率,幫求職者找到合適的工作。同事調侃到:你愿意幫群里所有的小伙伴找一份工作嗎?我當時笑著說:或許能吧!接觸多了,我發現,真的無能為力!關鍵還要靠個人自己。
場景2:能否幫我推薦雙休,白班工作?
問這個問題的人群,之前多數是在工廠上班,生產制造業,被強制要求加班加點,無法承受這種工作狀態而離職。
個人認為,這類人群的思維局限是沒有理解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區別。體力勞動更重視「量」,老板為了更多的產量所以要求勞動者不停地勞動產出更多的產品。而相反,腦力勞動更重視「質」,把事情做好了做到了其他時間就可以休息。
體力勞動的工作者把工作和休息兩者分的特別開,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身體上的持續勞作,造成身心疲憊,業余休息時間也不會用于提高自己。
再看看腦力工作者, 腦力勞動更重視暗時間的利用,也就是隨時運轉工作著。腦力更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增強的,在增強的同時實現了自身價值的增值。
場景3:我家周邊是否有工作推薦?
諸如此類問題,是否有五險一金?有沒有加班?是否有雙休?待遇薪水多少?遇到這類求職者我會接著問:想找一份什么工作?支支吾吾又說不清楚!
有一次公司來了兩個求職者面試,完了之后,老板說:在一開始談條件,我都不會要這些人。最應該問清楚的是將來做的工作是什么樣子的,是否適合自己,這個問題問清楚了再談待遇。
當你沒有一個核心技能的時候,一開始談條件,好像你沒什么可選擇的籌碼。能夠享受福利待遇的條件是你能夠入職公司,連進來的機會都沒有,何談福利待遇?
場景4:有沒有兼職介紹?
我不建議做兼職,有三個理由:不賺錢、不能提高自己、不穩定。
其實,最好的兼職是用時間來投資自己。
在資源稀缺的時候,更應該集中時間和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斷提升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聰明的人懂得權衡和放棄
有一位求職者,大學專業是船舶相關,畢業后在船廠工作。工作一年后,發現不是很滿意,打算轉行做設計,業余時間有在學習PS這些設計軟件。找到我,希望幫忙找一家廣告公司能夠做學徒,愿意帶新人,工資低一點沒問題。
后來,我并沒有幫上忙,一周后,自己找了一家廣告公司去上班了。
他說:我先找一家愿意要我的地方先做著,盡管不是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