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自己實際如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那需要徹底擺脫所有想要變成什么的欲望。想要改變自己的欲望會滋生羨慕和嫉妒;然而如實了解自己,才會得到真正的改變。
要知道“如何”去思考,需要很深的洞察力和了解;而要知道思考些“什么”,卻是比較容易的。目前的教育只告訴我們要思考些“什么”,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去思考、洞察和探索。只有當老師和學生都知道如何思考時,學校才能名副其實。
心智觀察而不伴隨著對它所觀察之物的喋喋不休,是多么困難。但是毫無疑問,愛也是那種性質,不是嗎?如果你的心智從來沒有寂靜過,如果你總是在考慮你自己的話,你怎么能夠愛呢?用你的整個存在——你的頭腦、心靈和身體——愛一個人,需要巨大的熱情;當愛非常強烈時,欲望立刻就消失了。但我們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對任何事情——除了有關我們自身的利益,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有過這種熱情;我們從來沒有感受任何事物而不從中尋求某種東西。
但只有擁有這種強烈能量的心智,才能夠密切注意真相的迅速運動。真相不是靜止的,它比思想更迅速,從而心智不可能設想它。要理解真相,必須存在這種強烈的能量;這種能量不能夠被保存或培養;這種能量不是通過自我否定、通過壓抑而產生,正好相反,它需要完全的舍棄。而如果你僅僅想要某種結果,那么你就無法舍棄你自己或者舍棄任何你擁有的東西。
不帶著嫉妒生活在這個基于嫉妒、基于占有和追求權力、地位的世界上,是可能的;但那需要一種非凡的熱情,一種思想和理解的清明。沒有對你自己的了解你就不可能擺脫嫉妒,所以起點就在這里,不在其他某個地方。除非你從你自己開始,否則你永遠不會發現悲傷的結束。心智的凈化——就是冥想。你必須理解你自己,并且你可以每天像玩耍一樣去了解自己。一個以“理解自己”為樂的人,會遠比向其他人說教的人覺察更多。
當自我活躍時候,一切圍繞著自我,一切都可以為“我”所利用,“我”變得如此的重要,“我”喜歡,“我”憎恨,可是我的內心卻沒有愛。
“我”渴望的愛只不過是一個畫面,一個想象,帶來一丁點的愉悅,可是“我”從未感受過愛,因為“我”在,愛便不在。
真正的愛,來自自我的息止;真正的愛,是給予,真切的關愛他人,其實就是讓所有人熄滅自我,此刻不再有任何問題,只有平靜,清晰,人性的光芒。
那些打著愛之名,給自我帶來愉悅、滿足,那些短暫的忘我活動,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欺騙,欺騙自己,欺騙他人,這背后有各種交換,引誘,利益,這都是自我的活動。
冥想就是熄滅自我,讓人生充滿愛,當內心真的有愛的時候,內心不可能有問題,因為所有問題都來自于自我。
嫉妒——為什么呢?
我為什么嫉妒?
因為我孤獨。
我所依賴的東西離開了我,
我突然要面對自己的孤獨、空虛和孤立,
我對此感到恐懼。
因此,我依靠你,
如果你拒絕我,
我會生氣,嫉妒,厭煩。
事實是我很孤獨,
我需要陪伴,
我不僅需要有人為我做飯,
給我安慰,性快感和所有其他愉悅,
但歸根結底,我感到孤獨,孤零零地。
這就是為什么我嫉妒。
我可以立刻理解這種孤獨嗎?
只有觀察它,我才能理解它,
而不是逃避它。
可以審慎地觀察它(孤獨),
以覺醒的智慧看待它,
而不是找借口,
試圖填補空虛,試圖尋找新的同伴。
而要觀察,就一定要有自由。
當可以自由觀察的時候,
人就從嫉妒中解脫了。
因此,感知,全然的觀察,
對嫉妒的警覺,
讓人從嫉妒中解脫。
這與時間無關,
而是你要給予全部的關注,審慎的覺察,
沒有選擇的余地,當嫉妒升起的時候,
即刻觀察。
即刻我們就有了自由——
在當下覺察到嫉妒,不是等到未來。
這也適用于暴力、憤怒,
適用于任何一種習慣,
無論是抽煙,喝酒,或性習慣——
我們在生活中養成的各種習慣——
全神貫注地觀察這些習慣,
用你的整個內心,睿智地
覺察它的全部內容,
那就從中解脫了。
一旦有了這種覺察的運行,
有了這種全然關注,這種警覺,
那么無論出現什么反應——
憤怒,嫉妒,暴力,殘暴,
任何一點歧義(注:比如A說的冥想和B說的冥想,內涵不同,存在歧義),
敵意——任何東西
都可以立刻全都觀察到。
全然地觀察便是自由,
即刻解決當下的問題和過去的遺留。
要有那種驚人的能力,
就要在過去剛浮現的時候,就能看清一切,
這需要全然的關注。
當你去看,
當你全神貫注于觀察的時候,
這些事情消失了,
過去息止了。
時間和想法不會結束過去,
因為時間和想法就是過去。
一個人必須得非常清楚
并親自去發現
觀者是否就是被觀者
這也是叫做冥想的這整個東西的一部分
當一個人足夠深入
你就會發現 觀者就是被觀者
當你嫉妒的時候
嫉妒和觀察嫉妒的那個實體 沒有什么不同
他就是嫉妒
他就是這個被叫做嫉妒的反應
當對那個東西沒有任何抵觸
也就是他作為觀者 稱之為嫉妒的東西
當沒有抵觸
而只是去觀察那個事實
你就會發現
這個詞不是那個東西
因此嫉妒 不只是被詞語、記憶所喚起
而是這整個過程意味著自我的喚起
理解這一切
會讓內心從嫉妒中解脫
無需費力
冥想的另一部分
是去親自、自由的發現
思考的本質是什么
想法的源頭是什么
想法 內心能否完全靜止
并去發現何時動用念頭是必要的 何時不是
想法是對知識 記憶 經驗的反應
(想法)是過去
當我們思考的時候
我們活在過去? 我們就是過去
雖然想法可以預測未來
或是聲稱? 只有當下重要
那還是想法在運轉
而想法是過去
對我們多數人來說 想法是如此重要
因為我們一直活在過去
我們就是過去
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源于過去
冥想的一部分是去發現
在哪里 動用念頭 是絕對必要的
理智的 健康的 清晰的
沒有任何個人喜惡來干擾思考
(并發現)何時想法必須絕對安靜
如果你還沒有做到所有這些?
冥想意義甚微
只有當內心完全寂靜的時候
才能去傾聽
聽 沒有任何抵觸 同意或不同意
而是全然的聽
看到恐懼而不是恐懼的對象,看到嫉妒而不是嫉妒的對象。
因此我們發現,只有當內心沒有想法移動的時候,內心才可以完整地觀察到恐懼。
當你跟恐懼或者絕望,孤獨或者嫉妒,或者任何其他丑陋的內心狀態直接接觸,你能否如此全然地觀察它,以至于你的內心變得足夠得平靜去看到它?內心能否感知恐懼,而不是恐懼的不同形式 —— 感知整個恐懼,而不是你所害怕的事情?如果你只是去看恐懼的細節,或者嘗試一個一個地解決你的恐懼,你將永遠不會觸碰到中心問題,那就是學會跟恐懼共存。
這個跟恐懼共存的實體是誰?誰在觀察恐懼,觀察各種形式恐懼的運動,并意識到恐懼的核心事實?這個觀察者是一個沒有生氣的東西,一個靜態的實體,積累了關于自己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是那個沒有生氣的東西在觀察,與恐懼的動態共存?觀察者是過去還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東西?”
你是那個觀察者嗎,一個沒有生氣的東西在觀察一個充滿生氣的東西?還是你就是那個充滿生氣的東西,在觀察一個充滿生氣的東西?因為觀察者意味著兩種狀態的存在。
觀察者就是那個不想要恐懼的審查者,觀察者就是他所經歷的所有恐懼的集合。
所以觀察者跟那個他叫作恐懼的東西分割開來;他們之間有距離,他永遠想克服恐懼或者逃避它,因而他和恐懼之間有持續的較勁;這種較勁就是在浪費能量。
觀察者就是恐懼,當這一點理解之后,能量也就不再耗散,不再用來去擺脫恐懼,觀者和被觀者之間的時、空間隔也就消失了。
當你看到你是恐懼的一部分,跟恐懼無法分割 —— 你就是恐懼 —— 那么你便束手無策;然后恐懼也就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