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天,與某高T協作解決一個技術難題,一些工作細節讓我受益匪淺。雖然從某些技術掌握程度來講,高t并不一定就有多強,但是工作的方式確實很有一套,能迅速把握問題要點,理解客觀情況,然后確定達成目標的思路,并迅速執行。
1.結果導向
“出工不出活”,是在國內上班族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或許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個古訓影響,大家接到工作后,都會立馬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埋頭苦干,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像領導表達自己在努力工作,然后卻經常干了半天,沒有任何結果。因此我們必須跳出思維定勢,培養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習慣。
結果導向,是高效工作的最重要一條原則,可以觀察很多職場精英,旦凡高效能的,必定是“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如陸boss的工作信條之首就是“使命驅動,結果導向”。
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最重要的是先判斷在執行。
首先判斷任務的關鍵是什么,把握問題的核心,才能做到用20%的時間解決80%的任務。例如領導需要1小時候提供給他一份匯報ppt,那么應該先分析這份ppt的匯報重點是什么,然后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這部分重點內容上,而不是一上來就著急忙慌的先準備一堆數據,結果時間都快到了,連ppt都還沒開始做。
其次是須明確問題現狀。這是我們經常忽略的,“吾等皆為凡人”,很多問題也許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所以需要對客觀問題有一個明確的判斷。在這次與高t的合作中,我就發現,該高T在確定行動方案前,先明確了此技術難題存在的一些不可解決的問題,并將方案調整為減少問題的影響面,最大化解決問題。從而減少了很多死磕在哪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上的時間。
最后才是根據情況確定的方案,全力執行。
如此,才可保障工作產出,避免很多無用功。
2.反饋結果,舉重若輕
反饋,是我們常常忽略的,以前對于經理要求寫日報,重點項目寫半周報等,會很反感,覺得純粹是在浪費時間,私以為是官僚主義,有違平面化管理原則。
其實,反饋是對我們工作產出最好的總結,當天的工作有沒有產出,有沒有陷入任務式思維陷阱,通過反饋結果的過程就能直接反應出來,同時通過反饋也可促進我們對一天的工作進行反思,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在這次協作中,最讓我驚訝之處,領導并沒有提出要寫日報什么的,但高T卻每天下班后,及時總結當天的產出,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思路,每天發出來匯報給相關人。因此,能成為職場精英,總是有原因的。
當然反饋也有反饋的藝術。結果至上,永遠是最好的反饋/匯報方式。老板總是更關注結果,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哪個苦哈哈的過程。也許有同學就會問,我不先表達一下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多么艱辛才解決的問題,老板如何能看到我的出色表現呢。首先老板并不傻,不然人家也不會坐到那個位置;其次,總會有其他人,通過他們表達苦逼的過程,卻沒有實際產出,來襯托出你的過人之處。
在描述完結果后,若匯報篇幅允許,在列出工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題,以及解決辦法。舉重若輕的匯報方式,總是老板最喜歡的。
3.統籌式工作
計劃,計劃,計劃......計劃是很重要的,能對一天的工作有一個總體的規劃,這也是把控工作產出效能的關鍵一環。“計劃趕不上變化”,這是一顆毒瘤,必須從我們的大腦中剔除這個概念:一來這是為不計劃找借口;二是在意圖掩蓋計劃的不完善,堵住反思之路。
工作總是有輕重緩急的,工作狀態也是有差別的。我很多時候會處在多個工作不停切換中,看似一直在工作,但實際效率并不高,不知不覺陷入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因此,每天開始投入工作前,先花幾分鐘,列出當天有哪些工作,根據工作重要與緊急性、工作狀態,安排一下是及其有必要的,如在某個工作狀態不佳的時間回復消息,也是一種放松調節的方式。日積月累,形成工作狀態生物鐘,漸入佳境。
但很多時候,會有緊急任務插入,比如遇到緊急線上問題需要解決等,這種需調整計劃表,把替換掉的低優任務后延至第二天,從而不影響整體的工作統籌。
4.善用工具
前面我們講了,高效工作最重要的是結果導向,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受到能力、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因此,須善用工具。
首先是常規的工具,比如經常會有發郵件例行任務,那么可在第一做的時候,把某些功能抽象出來,作為一個組件供復用,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此處的“工具”,還包括他人。限于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善于調用其他資源,是是否能高效完美的完成工作的關鍵。
根據工作的實際問題,合理的讓他人幫助解決,也是我們工作中需要不斷修煉提升的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