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那個時代,或許張愛玲是勉勵自己與眾人需要珍惜和平環境,努力把握時代的機會,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然而今天,我們很多人仍然認為出名要趁早,不然機會就沒有了,時光不待人,假如錯失了所謂的機會便后悔莫及,所以有了人心的浮躁,追求的是速度,不能輸在了時間的晚。
小小的孩子,在城市中面對水泥構筑的森林,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各種不同價格的車、各種檔次不同的房子、還有各種代表財富差異的人與物。他們在父母的關愛下,每天背著各種上課材料去奔往各個不同的課堂,因為父母不想孩子開始的比別的孩子晚了,最好是在孩子小的時候讓孩子學會無窮無盡的知識、技能。
而他們的父母,許多認為自己已經晚了,在過往的歲月里因為各種理由錯失了很多機會。假如你問他們為什么不現在開始重新追求,他們會說已經晚了,時間已經不允許他們重新開始一個新的選擇了。
似乎讀書年齡越小越好,讀到博士畢業年齡也越小越好,在單位錄用的時候都會寫上對于年齡的要求。
你慢了、晚了,機會好像確實少了,能快些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一個理性的人做一件理性的事,否則在一條道路上飛速急駛、執迷不悟,最終是后悔莫及,慨嘆時光易逝,無奈白發從生,好像一生過得太快,過得也太沒有滋味。
我們現在常懷念“從前慢”,那時候,不要追求速度、效率,可以把時光花費在雕刻作品上,為了質量和美感,可以慢慢慢,在慢中去體味生命的歲月靜好,沒有煩擾和焦慮,有的只是美好的感覺。
可是“從前慢”是否在我們的認知中過去虛幻,是否可以從現在開始,允許自己慢一些,也給自己一些別人看似晚了的機會,那些機會不是直奔著世俗成功,是為著自己人格的培養,在晚了些的時光隧道里,慢慢前行,但每一步都堅定踏實,不會踩到陷阱而落入無法自拔的困境。
日本的柴田豐老人,八十多歲開始寫詩,為的是找點有意義的事做,九十多歲自費出版自己第一部詩集,后來連續出版了幾部詩集,竟然在日本暢銷風靡,成為了日本乃至更多國家的人尊敬的詩人,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讀她的詩去獲得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對現實世界的全新思考。
柴田豐老人在前面的那么多年里面并沒有什么寫作經驗,更多的只是家庭主婦,經歷過婚姻的變故,經歷過人世滄桑,這些都沒有妨礙她敢于追求自我,即便在很晚很晚。
周有光先生也是我們熟知的把一生過得很精彩的人,前半生與后半生研究的領域差別很大,然而卻都在所研究的領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前半生在經濟學領域奮戰,后半生在語言文字領域成就斐然,在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其實超過了他在經濟學領域的影響。
人生因緣際會,沒有人可以準確遇見前方的道路會有什么樣的機會或者挫折,假如以“晚”來阻斷未來,實在是悲涼人生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