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把寫作看得太簡單了,以為組織語言,然后堆點字,就算在練習寫作了。
所以我在回顧過去自己寫的東西,那些邏輯清晰的,反而是最無聊的。
也許就如同這書里說的,寫作是追尋自己心靈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堆積詞句搭配。
1.于是,我應該好好想想,我為什么寫作了。
我以為答案一直在我腦海中,但真的開始想的時候,那些東西好像反而是我可以不那么認真對待寫作的理由。
比如為錢。我想過收集靈感,提高寫作水平,然后和“大多數”人一樣,寫點小說賺點外快。于是,在我工作相對穩定的時間里,寫作就注定被列入低優先級別,甚至連娛樂時間都無法占用。
又比如為完成小時候就在構思的一個故事。那個故事陪伴了我幾乎半個學生生涯,有無數版本,但絕不會有結局。因為那個故事意義太過重大,所以在我每次打算開始寫第一句話的時候,就會立刻推翻所有想法,因為總覺得這個故事應該是更完美更與眾不同的。
……
等拋開這些障礙,加上書里一直在強調的,我才開始慢慢發現:寫作真的是和“自己”溝通的一種方式。
因為這句話出現的太過頻繁,以至于很難再刺激我的腦袋去思考其內涵,和眾多“名言”一樣,沉寂在思維堆積舊物的房間里,而要再找到它,付出的代價有點高了。
當然,能找到它,也是多虧與寫作本身。因為單純的思考,就如同于進到這個房間,看看他們在不在,只有寫作,才是把這些東西積累的灰塵拍去,拿出來從新審視。
2.但和自己溝通貌似很難,因為我很多時候都搞不清自己在想什么。
書里給的建議,真的十分適用于這種情況。既然一開始不能有效率的和自己對話,那么就持續記錄思維的片段,而記錄的過程中,絕對不要回頭看和去修改!
也許最后寫出來的東西慘不忍睹,自己都巴不得把筆記本撕成灰,但那些才是內心的第一感覺,加工美化后,反而是被限制和扭曲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過去的小說寫完第一章,就寫不下去的原因,思路早已經被每次的修改給一點一點封死了。
3.而既然是寫作,當然要能成文才算,一堆火星文,也算文章嗎。
上面的方法,只是積累靈感素材,一篇成型的文章,就像是一場華麗的舞臺劇,看上去是那么短暫的精彩,可誰都知道背后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我也是如同書里說的一樣,忘記了寫作本該付出的東西。
追求完美,確實是對待很多事應該有的精神,就像是很多文學巨著,也是反復修改了很多遍,甚至有些作家都自嘲,自己寫的第一稿,都是垃圾。
但也別忘了,所有經典,也是從這個最初的可能是一文不值的垃圾上,開始的。
很多人死在了通向目標的路上,但其實更多人是死在起點。我就是死在起點的一位,總是用“用最好的狀態去做最好”的借口自我逃避。
4.什么是作家。
雖然很多書都會降低作家的門檻,讓讀者認為自己只要能改變思維方式,就很容易能達到或者已經算是了,但我還是堅持,作家是那些真正有能看清某個世界天賦的人。
是有天賦,而不是已經看清。只要能在那個世界保持好奇和耐心,就是我所渴望的天賦了。
那種天賦是命運賦予的,但再明天沒有來臨前,其實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那份幸運。所以就像是那句話,要成為什么人,先做好這類人會做的事,然后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