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是怎么做的?有的家長是耐心的傾聽并引導孩子表達情緒。然而很多家長是不允許孩子有情緒,不善于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善于表達情緒的孩子不僅在今后能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更能適應環境,面對挑戰更加平靜、理智。
周日帶朵去上芭蕾舞課,正好碰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溝通方式,最后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在更衣室里,孫嘉陽有點鬧情緒,聽媽媽說可能因為早晨沒有睡醒,鬧情緒。
媽媽大嗓門對陽陽說“你不說是要來的嗎?來了怎么又不進去啊?今天要是不進去,下次就不要來了,我帶你來坐車都累死了”。
陽陽說:“我今天就不想去跳舞,我要回家”。
媽媽說“不行,今天來了就要進去,不進去下次就不許你來了”陽陽看到媽媽生氣了,害怕了乖乖的進去了,但是全程上課不在狀態,一直低著頭,愛做不做。
在另外一個角落里,小可樂在哭,順著聲音看過去,原來也是因為不想進去上課,鬧情緒。
媽媽說:“恩,小可樂今天不想跳舞,那你要換衣服回家嗎?”小可樂點點頭。
媽媽說:“那你換衣服吧!”小可樂自己把衣服換好,媽媽抱了一下小可樂。
媽媽說:“可以告訴媽媽為什么不想去跳舞嗎?是不是因為有點累?”。
小可樂:“不是”。
媽媽說:“是不是因為早晨弟弟把你的舞蹈服弄亂,當時有點不開心?”
小可樂說:“不是”。
媽媽說:“那是不是因為上節課楊老師說你卷壽司沒有卷好,當著那么多同學面子上有點掛不住?”。
小可樂沒啃聲(原因就在這里)。
媽媽說:“那件事情是發生在上周的,而且經過這一周在家練習你已經做的很好了,爸爸和媽媽都覺得你很棒的,不用擔心。萬一楊老師說沒做好,也沒關系,晚上回家媽媽跟你一起練,媽媽陪你,我們一起加油”,媽媽順勢抱著小可樂。這時孩子的情緒已經過去了,很開心的去換衣服,進去上課了。我觀察了小可樂,一直都很認真的練著出來也很開心,還不停的分享上課內容。
兩位媽媽不同的處理方式,得出不同的結果。我認為,首先媽媽允許孩子有情緒,接納孩子的壞情緒,有的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是不說話的,家長要嘗試著試探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情緒,找到起因,針對情緒進行引導,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哈子的情緒。孩子其實是很在乎父母是否看見自己的不開心。
有的家長只是針對當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并沒有對孩子本身的真正的感受作出反應。處理的結果適得其反。
孩子也正是通過學習成人洞察孩子的精神世界來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不同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情緒處理的方式不同,結果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