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23時42分
這是來到福建后第一個可以靜心閱讀的夜晚,從六點半持續到近十二點。
偌大的會議室里除了幾副桌椅外還有一臺電視機,略顯空蕩。窗子外面貼著一層綠色的細致紗窗,預防此地多蚊蟲多蛇蝎。在福建的這片山林里,尤其是夜晚極盡安靜,除了偶爾的婆娑秋風,沒有任何其他干擾。山崗之上,松林一旁,隨處可見用磚或石頭把一張紙條壓在墓碑之上隨風飄蕩,好像被稱為“幅”,下面是一個碗狀多階級層次的平坦池塘,豪華的用水泥砌成,可能方便上墳燒紙的同時也為家族積攢靈運之氣,保佑后人幸福安康。要么背山望水,要么坐北朝南,吸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墳冢是這個國家的一項基本信仰,特殊的家庭觀組成特殊的社會結構,祖先崇拜雖然有貶義之嫌,但這種記憶的傳承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節點。
遠處半山腰上的百姓家門前的那兩盞紅燈,穿透深夜發散至宇宙盡頭,也許是驅鬼辟邪之類的迷信之事。當光線路過夜空,泛紅星點變換形態,提醒牛鬼蛇神小心謹慎。多年后體驗久違的深邃寧靜的夜,整個人的思緒突然被其黑洞般的力量所吸附,視聽神經的原始能力被觸發。讓我想起在《藏地密碼》中講密宗修練的一項,用無聲無光恒溫的密閉空間中堅持的時間長短來評判人的能力大小。少的幾分鐘,多則幾個小時。而這種極端純凈的環境只能帶來最終的癲狂。此刻的純凈介乎嘈雜與純凈之間徘徊,所以我的狀態也是游走于癲狂和平靜之間,亢奮也?山崗之上,夜景迷人,易困倦,不知是因為夜里的安靜還是樹林中的富氧,睡眠質量的提高直接后果是精神抖擻的白天看似多余的時間。像是一個陰魂不散的野鬼,從這個墳頭到另外一個墳頭,沒什么目標也沒有方向,清閑得一塌糊涂。一覺到天亮,有一種回歸童年的感覺??蓵r光流逝,童年不再,一覺醒來,世界依舊。
有個朋友在看中央4的《海峽兩岸》,主持人和嘉賓在狂論國家大事,無所不知的樣子比小丑還丑。恰巧大會在今天上午進行,各種新聞爆料,可分析的內容汗牛充棟,就讓他們盡力的宣傳鼓勁,老大哥在看著呢。我帶著無聲的耳機,通過這個辦法減少給別人帶來的麻煩。真正閱讀時,幾乎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耳邊響起音樂更易分散精力,因美好的旋律會讓人恢復舒適狀態,而閱讀,對我來說并不是輕松事,有的時候甚至會汗流浹背,熱量源自于大腦的高速運轉和情緒的大幅波動。
九點半后這個空間又突然歸于一個獨者,外加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本日記、一杯茶水、兩本書、兩支筆還有兩盞白熾燈,極簡生活不過如此!微風偶從門口灌入,帶來遠處五星紅旗在空中的顫抖,也許這是唯一的陪伴,更是國家的陪伴。秋意正濃,涼颼颼,沒有取御寒衣服的沖動,繼續安靜地閱讀并不斷變幻著姿勢。
難道我喜歡如此之孤獨?這是一種折磨,更是一種修煉,但絕對不喜歡。退卻一天的面具而真切觀察內心,孤膽蕩漾,收獲的不是疲憊,而是重生。何時能夜里與晝間判若兩人?現在的面具不太合臉,需要繼續裝飾。時間在此沒有終點,只有方向延至遠方。
寫到這里似乎忘記了閱讀的內容。剛開始在讀《利維坦》的第一部分的第五章到第八章,后來在讀《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的第27章到第2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