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接到工會華姐的讀書約稿,腦海里冒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把自己讀《三杯茶》的感觸落筆成文,讓有心人感同身受,讓此書的意義影響到更多的人。
《三杯茶》這本由葛瑞格·摩頓森著作的書,是繼《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之后,又一本描寫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地區動人心弦的書,也是一本關于愛與承諾的書。《三杯茶》主要講述一個美國登山家摩頓森在攀登喬戈里峰失敗,被巴爾蒂人救起,為兌現給巴基斯坦窮困潦倒的村莊建學校的承諾,辛苦奔波的故事。摩頓森因此被稱為和布什不一樣的美國人,布什企圖用武力解決中東問題,摩頓森則用愛贏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民的信任和愛戴,并與當地人結下深厚的情誼。
從巴基斯坦回來后,摩頓森就過著苦行僧般的節儉生活,大多數的早餐都是在一家柬埔寨人開的甜甜圈快餐店,點一份九十九美分的特餐,一杯咖啡喝和一塊煎餅。早餐后他通常會一直撐到晚上,直到去醫院上夜班前吃一份三美元的墨西哥卷餅充饑。每個出班休息的夜晚,開著破舊的青春傳奇在柏克萊低地的倉庫間穿梭,希望找一個安靜黝黑的地方睡覺。他一邊以自虐的方式節衣縮食,一邊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用打字機敲擊并寄出580封募捐信。可距離建一座只有五間教室,容納一百個學生的學校,僅僅只要一萬二千美元的目標,還相差甚遠。
西城小學的校長潔琳,她邀請兒子摩頓森前來,為學校里的六百個孩子做一場關于科爾飛學校的幻燈片介紹。看到照片中的巴基斯坦孩子坐在戶外刺骨的寒風中,沒有老師教,卻很自律的努力學習。學生們深受觸動,自動發起了“捐一分錢給巴基斯坦”的活動。你一分他一分的錢幣裝滿了兩個40加侖的垃圾桶。62345個硬幣,轉換成623美元45美分的支票交給摩頓森的時候,摩頓森覺得幸運之神終于眷顧到他。處在優渥環境中的美國孩子,他們用社會上認為最沒有價值的‘一分錢’,幫異國他鄉的同齡人邁出了建校第一步。也讓那些閃躍著的星星之火,在來日燎原。
不由想起2019年,與閨蜜去美娜多旅游時,在酒店前臺前靠墻的方向有一個透明玻璃箱,有幅震撼人心的非洲孩子們的照片,兩個黑人小孩仰著大腦袋舉著骨瘦如柴的上肢乞討,那典型的佝僂病狀態上,黑白分明的大眼里流露著滿滿的渴望、祈求。對視的那一剎那,仿佛被一陣電流擊中,雖然看不懂旁邊英文宣傳冊的內容,但是那雙可以抵達內心最柔軟地方的眼眸足以能解釋一切。情不自禁的打開背包翻出準備帶回國的印尼盾,看它優雅的飄落玻璃箱,想著它會以自己最驕傲的方式實現存在的價值,我那顆揪著的心方才有一絲緩解。可能這樣一張面額的錢幣,對落后國家的人們來說是不過杯水車薪而已,也不能改變什么。可終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那一日。我們要做的事也許只是落入大海中的一小滴水,但如果沒有那一小滴水,大海就會小許多。
十年間27次飛越半個地球,往返于美國與巴基斯坦。他把巴基斯坦當成了第故鄉,如老村長哈吉所言,如果你想在巴基斯坦成功,就得學會尊重他們的方式。當你第一次跟巴爾蒂人喝茶的時候,你是一個陌生人;第二次,你就是我們的貴客;第三次你再和我們一起喝茶,就已經是我們的家人了。當哈吉的孫女,一位美麗果干的年輕女子,跨過三十多個盤腿圍坐喝茶的男人,坐在幫科爾飛蓋學校的男子面前,打斷了他們歡樂的會議。
嘉涵說:“我說過我的夢想是成為醫生,你說會幫助我。現在這一天到了,你得信守承諾,我準備好醫護培訓了,我需要兩萬盧比。”
摩頓森微笑著看著這位勇敢的女孩,她是他第一所學校第一個班的第一個畢業生,早就接受了他希望傳遞給女孩的觀念,她們可以和男人一樣優秀。在這個只有三千人口保守的伊斯蘭村莊里,嘉涵的這一個在我們看來稀松平常的行為,在當地卻是驚世駭俗的舉動。她打破了至少六重傳統,交給摩頓森的申請書完全用的英文書寫。摩頓森知道離自己的理想又進了一步。
中國有句古話,智者度己,圣者度人。和書里描寫的一樣,國際上有摩頓森,國內有云南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校長,全國七一勛章的獲得者——張桂梅老師。在她創辦學校的十多年的時間里,送1600多個女學生走出了大山。提到到張老師,我對她的印象就是孱弱的身軀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樹。每天六點她就拿著自己的小喇叭準時出現在操場上,一邊喊著同學們努力拼搏的口號,一邊給自己加油鼓勁,堅持再堅持一下就好。許多年后一位因為張老師的鞭策而飛出山窩窩的女孩,她穿著莊嚴肅穆的警服出現在老師面前,當著無數觀眾的面,紅著眼眶對老師喊出了沉甸甸的媽媽二字。讓孑然一生的張老師無比動容,覺得為了她們未來道路具有更多選擇性,盡管自己落個一身病痛兩袖清風也在所不惜。只因為選擇了媽媽這個角色,就意味著無私奉獻,有了勇則無畏的底氣。
張桂梅老師身上的光和熱,就像峽谷里的燈盞,照亮山里女孩的夢想,吹開一樹一樹的花開。許多因為張桂梅老師而改寫命運的女孩,無論她們將來行走的有多遠,心里始終牢記她們的校訓,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