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4歲就能背出很多古詩,寫自己的名字,跳舞、唱歌、運動樣樣在行。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她,那就是:一起玩總是被同伴們排擠嫌棄。要問為什么?用其他孩子們的話說是:愛撒謊、愛打人、從來不分享。說實在,那孩子的問題看起來很明顯。5歲的孩子嫉妒心重的不可思議,同伴有的東西但凡她沒有的一律要破壞,為了爭奪孩子的友誼挑撥離間,為了得到別人的玩具祈求博同情是慣用手段。孩子的世界是很絕對的,非黑即白!要不了多久,他們自然而然把那個孩子排除在外了。我們常教導孩子,不要拉幫結派,要友好團結。很可惜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判定依據,而且執行起來簡單粗暴,不留情面。于是乎,常常聽見那個孩子哭泣,找別人家長告狀,在別人不和她玩的時候動手打人。從小這么不受歡迎,她的身心發展應該會有影響。
這孩子缺乏關注,渴望被愛。實際情況是:她有一對工作狂父母,一個備受奶奶寵愛的二胎弟弟,父母祖輩對這個孩子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聽話”。這個孩子,沒有玩具,自生自滅,在被人家玩到再晚也沒人來接,硬是要被送回去,還哭著不肯回去。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孩子特別喜歡爭,爭玩具,爭關注,爭友誼。
拼盡力氣只為和自己的母親斗氣
親戚家的女兒,從小被母親輕視。她母親重男輕女非常嚴重,明顯偏向兒子,逢人就說自己女兒的不是,說她脾氣差、長得難看(臉上天生有塊胎記)、倔強、不聽話等等。 造成女孩從小敵視哥哥,處處和哥哥、母親對著干。恰逢哥哥的情商也很低,總覺得妹妹不優秀不友好,更加輕視妹妹,一來二去兩個人之間很冷漠。這個妹妹孤獨地成長著,成績也一般,不像哥哥可以給母親帶來虛榮,但她還是拗著家里的壓力上了個大專。原以為她的命運就此改變了,事實并非如此。妹妹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總是干不了多久就辭職,不是人家覺得她不行,而是自己覺得自己不行,找各種借口逃避。到了談戀愛的年紀了,有男孩子喜歡她,她覺得自己配不上別人,堅決拒絕。后來她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初中畢業的男人,對她好,她就義無反顧地和他在一起。不顧家里的反對,偷了戶口本領證,一個人去參加了沒有祝福的婚禮。她說只圖那個男人對她好,婆婆對她比她媽還好,聽了這些我倒吸了一口氣。她過的幸福與否別人沒有資格評論,只是她婚后和婆婆鬧的很僵,又回到娘家,繼續和母親吵架斗氣。
故事可以不問結局,單單是從一個人對自己的全面否定來看注定是個悲劇。因為你不管活多久,都是在伸手要愛,等著別人來愛,沒人對你好你就活不了。運氣好的話,悟性夠高,有機會痛過,可以醒悟、重新塑造自我。資質平庸的話就很難說了。
一個人和世界的關系映射出原生家庭的狀態
我一個朋友說過:孝敬父母的人都不會太壞。
我們很喜歡一些人,因為她們善良體貼、溫和大度、尊重別人。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如沐春風,基本上這些人的家風都不錯,和父母的關系良好。而現實中需要我們提高情商,艱難去維系關系的人,都是一些和自己無法調和的人。他們偏執、自私、虛榮、刻薄,和社會的連接越來越窄。連接不一定是指外向的呼朋喚友,有一些人看似內向,喜歡宅在家里,但是當他打開一本書,共情別人的故事和感悟,同樣在和世界互動。雖然這個世界,心門一關,誰都不是誰的重要人物。可是作為社會的人,該有的連接還是有的,該融入的群體還是要的,為了生存和創造價值我們都在奔波。和世界的連接就是資源,就是機會,連接無時無刻不存在。
帶著情緒的人,活著很累很作,如果他始終無法自我調節,無法從生命源頭和父母和解,隨著別人對你一個接一個的關閉大門,他和這個世界的連接會變得越來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