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是機械結構,而是無法預測的星云……
如果一個人在收集資料,回答問題或者解決難題,廣義上來說就是在做研究。
如果我們都在從事與此類似的研究,但卻沒有人把方法和結果寫下來的話,那么任何研究都是無法繼續的。可以這么說,我們的生活中嚴重依賴著那些寫出研究成果的人,如各種論文文獻,豆瓣上的影評,知乎的答疑,百度,Google和維基百科的各種條目等等……他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下來,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天,他們的資料將解答別人的問題。
實際上,如果沒有這些經過經驗、值得信賴的研究作為參考,我們將會局限在當下的意見中,像井底之蛙般困于自己的經驗或傻瓜般的道聽途說中。當然,我們都可以認為自己的主張是合理的。但是我們已經看到錯誤的甚至于危險的觀念廣為流傳,許多人在沒有相當的證據下相信了太多的意見。而那些未憑借根據而采取行動的人,則把自己和他人導向災難。這樣的事情在金融和工業領域屢見不鮮。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十足的理由去認真的做一些研究,不管你選擇哪種生涯,你的研究會引導你參與這個最古老,最受人尊重的人類對話中。也許你覺得自己似乎無法有所貢獻,就此刻而言,或許是個事實,但是在將來的某個時刻,你將被要求加入一場對話,而這場對話中,在它最有作用的時刻,可以幫助你與你所屬的團體免除無知、偏見和誤解,免于那些虛假學者強加與我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這個世界因為研究的關系,每天都在改變,這些改變不見得都是朝好的方向發展,但如果好好去做,研究對于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層面,都將有決定性的影響。你的研究或者研究報告或許不能改變世界,但是至少它可以改變你周圍的環境。
話雖如此,每當發出參與研究對話的邀請的時候,大家都會拒絕,因為面臨這樣的研究對話,你將面對更多的工作,去尋找好的問題、嚴謹的資料、好的答案和支持這個答案的論證,并且要仔細的把研究的結果寫下來。甚至,即使你寫出了一流的報告,閱讀這封報告的很可能不是急切的讀者,而只是你的老板。
除此之外,你或許會想:老板對我的題目已經很清楚了,如果他直接告訴我答案或方法,我就能專心的研究這些內容。我把報告寫出來,除了能證明我能寫出來之外,還可以得到什么呢?
下面就是答案:
簡單的來說就三點:
1、寫作有助于記憶
寫下自己的工作,是為了將它們記住。只有少數天賦異常的幸運兒能夠不寫下來,卻還能記得這些信息。例如:當我想到張三根據李四的研究而有新的發現,然后與王五奇怪的數據作比較,而這些數據是由趙六所支持的。但是,等一下——我已經忘記張三的研究結果了。所以寫作可以讓自己的大腦盡可能記清楚大部分的數據。
2、寫作有助于理解
當你用新的方式安排及重新安排研究的結果時,你會發現新的關聯,對比,復雜性及意涵。例如:我想用李四的觀點,但他的論證與張三的比較起來似乎不完整。當我比較兩者,發現張三忽略了李四論證的最后部分。嗯,如果我以王五的這部分內容來介紹它,我就能集中與李四讓我提出問題的論證部分。寫作有利于對所發現的有更好的理解,從而發現更寬廣的意義,進而豐富你的思考。
3、寫作可以獲得新的觀點
雖然寫作只是把你腦子里面的思維變成文字,進而以更清楚的書面形式把自己的思考看得更清楚,但另一個理由就是這種書面形式會讓你的觀點更清晰,并且不至于過分夸張。你只有從快速混亂的思維中將特定的想法分離出來,并以一種有組織、有條理的形式確定下來后,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能思考什么。
簡而言之,任何研究者都應該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如此才能夠有正確的記憶、更好的理解,以及更清楚自己的思維。同時,你也會發現,當你寫的更好的時候,你在閱讀上也會更加具有批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