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被新一輪《爸爸去哪兒》刷了屏。無論是Jasper、嗯哼、Neinei和Max、小泡芙還有專為實習奶爸鄧倫參與的“女兒”小山竹,又一次成為了話題的焦點。
陳小春的“山雞哥”形象與Jasper的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小的嗯哼對泡芙喜歡的小心思;吳尊給Neinei和Max寬松的成長環境以及鄧倫和小山竹臨時搭檔卻被暖化的臨時父女情都讓這季的《爸爸去哪兒》話題感滿滿。
閑暇時,偶爾想想,為什么《爸爸去哪兒》能這么火,明明是明星親子,怎么就一下火成了全民參與了呢?國慶小長假,不妨戲謔地總結一下原因,也算是為這個帶倆娃醫院度假,專題休閑治療肺炎生活增加點尿點。
喪偶式育兒“哀其不爭”之痛
討論起中國婚姻,總繞不過一個話題:”中國女人四不幸: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全民守著電視看《爸爸去哪兒》時,一定會引發如此痛快地呼聲:
”就應該有這樣的節目,也讓他(娃爹)看看,學學怎么當爹!“
”可是能讓這些當爹的體驗一下,平時我們的不容易了!“
哪天要是他能帶孩子參加這樣的活動,我也解放一下。
男人壓力“怒其不幸”之痛
當爸爸的有可能會小聲嘀咕,只說讓參與育兒,但誰又能體會普通家庭男人承受之重?
你看看,就算是明星,從節目來看,能自己帶孩子的?大部分都是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在外賺錢養家。明星都如此,更何況普通人呢?
◆ 吃喝拉撒需要錢。
◆ 房子車子需要錢。
◆ 孩子的教育更是需要錢。
陪伴不難,快樂其實真的不等于有錢
我常常回憶起童年的快樂,那時想要吃肉,只有過年,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
我這家里的老三經常都是“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待遇。
可是那會兒卻總有很多幸福的記憶,關于一塊糖,一次坐自行車的遠行,一個故事,一輛爸爸親手做的手工小汽車……
親子教育專家說,每天全身心15分鐘的陪伴,就足以讓孩子感受到愛的陪伴。
你每天有多長時間刷手機?
用多長時間做一些沒什么營養的社交活動?
有多少時間追劇追的不亦樂乎?
這些時間加起來是多少個15分鐘呢?
為了孩子,你甘愿對“喪偶式育兒”只是“哀其不幸”嗎?
◆ 或許一周提議一次全家的外出,哪怕是家門口的公園都好。
◆ 或許,對父親笨拙的參與采取“假裝沒看見”式的容忍,給他親子試煉、磨合和學習的機會。
◆ 更或許,孩子父親真的因為兩地分隔無法真正陪伴時,每天給孩子講講關于父愛的故事,溫馨的話語。
爸爸去哪兒了?或許我們放下爭論,更多地去看到如何讓育兒中找到爸爸來的更像成熟中的父母吧。
我是8歲男孩和1歲女孩的媽媽,曾經的教書匠。在這里我會記錄下我的育兒心得、親子共讀經驗、和成長思考與各位分享。歡迎大家關注我,給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文/晨光微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