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對19世紀漢口商品經濟有著極為豐富展現和獨特觀點的權威著作,是海內外眾多關于中國城市史、社會史研究著作中一部不朽經典。
作者通過研究中國城市階層與早期資本主義發展脈絡,將漢口這個具備典型中國近代城市特征的地區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同時證明了馬克思·韋伯所謂的“中國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城市共同體”的論斷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極大誤解。
本書《漢口》系列,共2冊,分為上冊《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和社區(1796-1895)》,主要考察的是漢口上層商業精英的世界,及下冊《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和社區(1796-1895)》,后者則聚焦在城市勞工階層的生活狀態和思想行為,從人們生活的細節出發,還原整個時代的背景,并且嘗試去理解整個該時代社會沖突的矛盾底層和結構,以及闡述了作為一個自發的、內聚性社會單元的城市,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的演化過程。
01 用模式看世界
《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主要講清朝中期以后這段時間,中國的漢口的商業發展和社會演進的歷史。
看過很多中國歷史學者和經濟學者寫的有關中國歷史和城市的書,這是一個美國學者寫的中國的城市,看了之后感覺很不一樣。
我們可以說不同意書中的某些觀點,但不能否認該書中觀點還是有很大的啟發,哪怕作者不可能比我更了解武漢。
西方人看世界,他們是用一種模式看世界,他們腦子里首先是有一個大的框架模式,帶著這個模式去觀察——中國的社會現狀,歷史和城市。而我們是細節導向,我們分析任何事和人,首先會被細節抓住,先從細節角度去了解和認知。
比如一個學經濟學的,西方的學生在學經濟學五年之后需要掌握幾十個模型,他們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經濟發展的種種模式,腦海里掌握幾十個模式后畢業到公司、銀行、機關等工作,對所以問題的認識是用腦海里學到的模式一個一個比對,看看這個現象跟我學的模式是不是一樣,如果不一樣兩個模式拼在一起再看。
西方的心理學也是這樣,我們一般以為心理學是一個很軟的學科,也就是心里醫生往那里一坐,聽你講人生故事,聽著心潮起伏,然后跟著你的故事走……我們的很多心里學家或許是這樣,但是西方訓練心理學的這些人不是這樣的,他們首先把整個社會中的人格分成若干類型和模式,一個心理學的學生需要記住七十到八十個典型的人格特征,在你找心里醫生治病的時候,他絕不會關心你的個人痛苦經歷的細節問題,而是用腦海里掌握到的模式聽你講故事,聽你講的故事跟以前在教科書、病例中學習到的某個人格特征是否類似,而完全不會被你的故事帶偏。
這是西方非常典型的思維特征,用模式思想、思考和看待人、事和歷史。
當用模式識別社會和歷史的時候,效率是比我們要高的,如果沒有模式的框架,上來先聽某某講人生故事,聽了幾個小時還拎不清楚其中的核心邏輯架構,對人、對事等等一切事情都會反應比較慢,這樣的思維效率偏低,而用模式思考大大高于沒有模式的思考。
我們看過和學習過很多歷史方面的書,對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歷史的理解絕對不比一個外國學者差,但西方學者寫的書和我們歷史學家寫的書帶來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的。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的這種思維方法。
比如《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這本書,作者腦海里首先是有一套城市發展的模版,或者有一個成形的模式裝在他的腦子里做對比。
整個西方在認識中國的城市發展過程中,首先學習的是以中世紀的意大利,從11世紀、12世紀開始一直到文藝復興,這段時間發生在意大利倫巴第地區的那些典型的城市,這是他們建立認識中國城市的典型模版,用意大利中世紀的城市做為典型的樣板來學習。
02 西方定義的現代城市的特征
如果把馬克思韋伯這一派人關于城市的歷史歸納出來,他們認為一個現代城市或者正在走向現代城市最典型的特征是“自治的城市共同體”,這是他們的理論核心特征,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描述。
從生物學的角度借用一個概念,把它理解成一個城市像一個細胞。
第一個特征是細胞壁,細胞壁指城市要有自衛和防御公式,要有城墻可以能夠自我保護自己,這才能夠叫是有自治能力的城市,這是第一個典型特征——必須要有一個自己防衛自己的體系。
第二個特征是細胞質,即這個城市一定要擁有對外貿易的優勢,對內需要有一種完備的市場機制和秩序。城市之所以做為一個有活力的組織,能夠在一個國家里面生存和發展,一定是有跟外界進行能量交換的能力的,在自己內部的市場中有嚴格的秩序和得到很高效率的轉化。
第三個特點是細胞核,指的是這個城市的精英,往往是商業精英要廣泛的參與這個自治政府,自治政府必須要擁有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這就是馬克思韋伯這一類型的學者總結意大利城市在12世紀、13世紀以來它的發展最內核的東西,一定是城市的精英參與到城市的管理中,并獲得主要的權利。
比如美第奇家族在1436年奪得佛羅倫薩的控制權,作者腦海子里想到的城市就是1436年的佛羅倫薩,他指的精英就是以美第奇家族為代表的這樣一群人掌握城市的主導權,掌握立法權、司法權、有行政能力能夠調動軍隊并和貴族PK,形成商業精英統治的商業共和國,也就是“細胞核”。
第四個特點是細胞器,指的是執行某些特殊功能。在中世紀的佛羅倫薩、意大利城市典型的特征是一定要有社會團體,比如行會、宗教組織、教育組織等等,這些行會提供某些特殊的專業化服務。
第五個特征是精神上的DNA,即一個城市精神要能夠不斷的傳承。這種精神的內核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如佛羅倫薩中商業精英對抗封建貴族,經過200多年的血戰打出來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封建貴族一開始是不遵守規矩的,完全凌駕于法律之上,利用封建貴族的特權剝奪你競爭的機會,商業精英要想崛起,在意大利首先要打垮封建貴族,他們提出的口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商業精英和貴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商業共和國第二個精神DNA是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個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個人自由也是源于中世紀歐洲農奴的時代,每一個農民都有一個自己的主人,實際上沒有完全的人生自由,但是城市能夠給你提供自由的空氣,法律規定每個自治市都有自己的法律,假如從農村逃進城市,在城市生活滿一年,將自動獲得城市居民的法律的地位,擺脫奴隸的身份,城市外頭的地主和貴族再也不能把你抓回去當奴隸,這是個人自由原則。
除此之外的精神DNA還有民主政治、理性資本主義原則,這是馬克思韋伯重點提倡的,它的整個它的精神體系精神DNA就是源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邏輯學應用于法律、社會、經濟及一切人類的組織活動,這也就誕生了作者所說的西方的城市,它從五個方面來界定什么叫一座現代的城市,即城市要有自衛能力、城市要擁有對外的貿易優勢和內部的市場秩序、城市要有廣泛的精英能夠主宰城市的各種權利、城市要擁有各種各樣的團體能夠執行某種特定的功能、城市要有它的精神內核可以傳承,精神內核包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個人自由的原則、財產權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民主政治、理性資本主義這些精神DNA。
用這五個方面來定義“一個擁有自治地位的城市共同體”,也是作者腦海里關于“城市的模式”,并用這個模式來看武漢城市。這也是西方一直到現在的主要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把歷史上發生的事情提煉出一個經典的、標準的模式出來,這是我們所不具備的。
作者是如何運用這套模式來理解漢口?
比如書中講到了漢口的地圖,作者首先是描繪地理的概念,然后描述從傳教士口里聽來的各種各樣對漢口的印象,比如有一個傳教士把漢口和巴黎做對比,特別強調漢口有很多船,大概有一萬六千多只船集中在碼頭。他引用的每一個具體細節都是經過精心思考,而不是隨意引用。講到船是講到漢口做為一個轉運中心,擁有某種貿易的優勢,這是核心特征的第二條,對內有嚴格的市場秩序,對外一定要有貿易優勢——貿易優勢是漢口獨特的地理環境,并引用傳教士的這句話和這個數據。
再比如作者引證漢口的一個官員講的,漢口是一個鎮,屬于漢陽所管,漢陽那個官員說,到漢口很不容易,來回一趟往往送一封信一天都不能回來,這么引用不是說隨便抓了一句話,而是為后來的一個論證埋下伏筆,論證漢口實際上是擁有相當的自治權,也就是核心特征三,必須要有社會精英團體能夠掌握自治城市的相當大的權利,這從交通上可以看出來,它的上級主管不能很靈活、很直接的控制漢口,因為太遠、不方便。
因此作者的每一條信息引證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而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往往是把看到的一堆東西全部搬出來,以顯示自己的知識量大、有學識。
03 中心市場創新理論體系
作者為了突出模式上的創新,反駁了馬克思韋伯的觀點。
馬克思韋伯提出過一個重要的理論,說中國的城市沒有現代性,中國沒有現代資本主義。
作者不同意這個觀點。
他引用漢口整個發展的歷史,分析漢口這個市場跟其他市場之間的關系。按照馬克思韋伯的說法,中國城市不是一個自治市,除了政治沒有經濟意義和商業意義。
作者用新的模式——中心市場理論來反駁該理論。中國的漢口是有中心市場這個功能,它不僅服務全國市場,而且服務對外貿易,而且中國的市場還是分了八個層級,一個一個層級,中間有些層級是作為地方市場中心,有些層級是作為全國市場中心,漢口是作為全國和對外貿易的中心。
作者還專門指到了,長江北岸的市場都是屬于偏全國性的,長江南岸的的市場都是偏區域性的。
我對武漢肯定比作者熟悉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這么一說想想還真是的,作者就是用中心市場理論的模式來思考。
他在闡述這個模式的時候用了幾個特征的彈射器來彈射武漢這個城市,與中世紀的意大利城市的典型特征,他用了三個層面來進行深度分析,即鹽貿易、茶貿易和金融,時間是以太平天國之前和之后作為一個分水嶺。
#01 鹽貿易
在鹽貿易當中,他提煉的典型特征概括起來就一句話——貿易的私有化。
中國鹽貿易以前是國家專營和壟斷,后來在道光年間之后就逐漸偏向私有,只要鹽廠交了稅,不管是誰都可以買賣食鹽。
人人參與鹽貿易就會導致競爭、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的崛起,鹽貿易的社會精英以前是徽商,后來崛起了很多其他的商幫,過程中這些人與政府在新環境下彼此進行協商,他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來反駁馬克思韋伯的理論。
這個結論是,中國的清朝政府,特別是在太平天國之后,對于鹽商并不是一味的打壓,西方說中國“士農工商”,商人根本不入流,社會壓制商人,連我們自己都是這么想的,而書中作者對此反駁,他說清朝政府在太平天國之后,中央政府嚴重缺乏財政權利,中央財政沒錢了不得不依靠地方,而地方不得不依靠商業來獲得收入,沒有收入養不了兵打不了仗,不能獲得巨大的權利,在那個時代,一定是各個地方都是要依賴商業。
只要政府需要依靠商業的話,對商業的壓制就會改變性質,這也是作者提到的,不是一味的打壓和排擠商人,而是必須重視商業的重要性并依靠商人,雖然中間雙方會有斗爭,但不完全是壓制。這是作者的創新。
#02 茶貿易
第二個舉例是茶貿易,核心的特征就是理性資本主義。
典型的案例是1883年茶葉供所和外商的抗爭,他舉的所有例子都在說明一個道理,就是武漢漢口茶葉供所的這些人就像佛羅倫薩的商人一樣,充滿了理性資本主義精神。
比如茶葉供所提出的規章法例,政府要認可,外商要遵守、仲裁要公開,還要請英國人和外商做仲裁人,這是一種高度理性資本主義的精神。
另外還有管理的標準化,如怎么設定度量衡,茶葉質量怎么控制、要不要送樣品、支付原則等把一切東西全部按照標準化的程序來執行。他在寫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提煉出來的就是一句話——理性資本主義在漢口已經出現了,漢口的茶葉供所就是理性資本主義的典型,跟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 作者認為漢口已經存在了理性資本主義,已經存在現在我們看到的所謂西方城市模型中的很多部分,傳統的對中國明清時代城市的認識是錯誤的。
#03 金融
他談的第三個重點是金融,高風險的金融機構的設計,錢莊票號、準中央銀行的建立。
這個例子主要為了說明漢口的金融也是具有現代性的,這本書建立了一個創新的理論體系 ,傳統西方對于中國城市的認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他通過這本書以及自己的理論體系奠定自己在西方學術的地位。
04 學會批判性思維
我們看《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這本書,很多觀點可圈可點,但是作者的理論體系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從意大利中世紀的城市作為例子來提煉所謂的理想城市的模版,這個模版的適用范圍太窄,不具有普遍性,并不適用東方的城市,這是我們要去批判的。
意大利的城市、意大利的歷史跟中國的城市有很多根本性的不同。
比如說水利,不要說在意大利,整個歐洲的城市里面,很少看到在中世紀那個年代、工業革命之前很少進行大規模的水利開發。
而中國的城市有一個算一個,沒有水利開發怎么能夠發展出城市出來,杭州、蘇州、寧波、紹興這些城市哪個不是從水里撈出來的,包括漢口,漢口和整個江漢平原以前全是沼澤地,連續干了幾千年才把這個地方從水里打撈出來,中國的每一個城市都是與天斗、與水斗出來的最后的結果,中國所有的城市都是源于水利工程建設。
西方的城市,從羅馬時代就沒有過大型的水利工程,羅馬時代的飲水工程也只是居民的飲水工程,而不是大規模的水利灌溉,西方嚴重缺少水利工程,原因是他們的民族源于游牧民族的思維方式,搞的是旱作農業,完全靠天吃飯。整個西方在封建時代的農業畝產量相當落后,跟中國沒法比,水利工程非常不發達了。
看看意大利米蘭,米蘭有運河,但是運河才50公里長,從1179年挖到1272年,挖了將近100年才開通。
在馬克思韋伯這類學者看來,商業精英就是代表一個城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那么請問他們能做出太湖這樣的水利工程嗎?
米蘭的水利工程100年才挖50公里,究其原因是商業精英是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思考一個公共工程,如果工程投資太大、回收太慢是沒有任何精英團體來做這個事情的。
中國不一樣,中國歷朝歷代的所有地方政府,腦子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新修水利,不管是青史留名還是出于什么原因,一定要搞水利,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現在也是號稱基建狂魔,主要原因也是歷史上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而且是不計代價和成本。
當時楚國的崛起不就是靠水利嗎?沒有兩大水利工程怎么能變成春秋五霸,道理是一樣的,不管是湖南、湖北,還是江浙、河南、關中都是靠水利,中國在發展城市過程中,那種不惜代價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入,這樣的一種行為是馬克思韋伯這類學者的思想方法當中完全不理解、完全是缺失的盲點。
他們的這種模式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模式本身的缺陷源于歷史和文化最底層的東西兩邊是根本不一樣的。我們需要找到模式本身的優點和缺點,最終才能評價到底哪個模式孰高孰低,對未來社會哪種模式更有借鑒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讀的所有書都不是白讀,對西方學者的書我們是有很多的啟發性,卻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站在批判性思維高度來思考問題,唯有知識豐富和淵博才有底氣和能力來挑戰對方的模式。
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揚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