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一直質疑我做的微信公眾號用什么作用,最早的時候提起這件事情他會問我,關注微信就行了,看看網站也可以,這個公眾號的平臺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曾經拿著蘋果的手機用著2g的網絡,并不覺得有什么影響,上網大部分的流量都用在微博上,那時候沒有如此普遍的手機支付,最多也就是大眾點評上搜搜餐廳。網絡終究帶給生活很大的改變,拋卻就餐購物打車出游各種支付方式不說,手機閱讀和微信圈也逐漸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app精準到幫助你健身、分析你的生活喜好、回家的時候門禁卡也可以用電子鑰匙來刷,洗衣服的時候坐在家里下單,物業就會上門來取價格還低于外面的干洗店。
小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大到一個公司的社會形象,無一能避開互聯網的輻射。對于我這樣一個善于樂于接受新事物,自學能力強悟性高的姑娘,必須迅速的讓思想走在前面。于是去年的8月16號,我申請了公司的微信公眾號,幾乎沒有人知道是我在運營,最初關注的人加上親戚朋友也就十幾個,我已經過了做事情需要備受關注的階段,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去經營好這個代表公司形象的窗口,當然,大概只有我覺得這也是公司形象的一部分,王老師并不認為有什么作用。
我的編輯結構基本上是行業資訊、公司動態、深度閱讀、本地消息、節日祝福、健康養生,這個構想基本在我想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對于公司員工,這個架構基本上就足夠了。我關注了相關的網站,作為資訊的備選,注重自己撰稿時的行文角度和情感把控,尤其是在節日祝福中,發揮自己h5的特長,幾乎是在員工之間口口相傳中,關注人數不斷上漲,基本已經占據了總人數的80%。
從公眾號開通以來,共編發了近200條,經常是見縫插針的做篩選、排版和編輯。今年朋友中也有運營自媒體的,其中一位老師,她的認真程度幾乎讓生活受到了巨大影響,甚至一度產生了想要放棄的感覺,那天和她聊了兩個小時,我說:很多人以為這個公眾號背后是一個龐大的團隊,未曾想到只有一個人的經營,我們每天發送出去的訊息,不知道真正有多少人在看,即便這樣,我們也都一條條認真的撰寫和編輯,我相信,手機的另一端一定會有人關注著我們,即使只有一個人,我們的付出也是有意義的。
我建議這位姐姐降低了更新的頻率,但是堅持做著這件事情,她的教育情懷被更多的孩子和家長認可,我知道如果當時她放棄了,一定會有失望的孩子,閉閉眼睛就會想起孩子們的眼睛。
這半年來,即使是我工作最忙的時候,也沒有停止過公眾號的維護和更新,我相信它會慢慢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用自己微小的火種,去照亮更多人內心的榮譽和驕傲感。我特別愿意去做這樣幕后的舞蹈者,只要舞臺呈現的更精彩,就有著非凡的意義。
我有我的堅持,即使沒有掌聲也不放棄;我有我的收獲,梳理和學習,挑戰曾經陌生的領域,給自己更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