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說點啥? 第6話? 主題:思維模式
今天是2017.11.26? 星期日
1.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正確的嗎?以前,看到一個帖子說一個大四的學生,因為在歐洲旅行了2年,結果回來畢業不了,非常著急。別人問他,既然知道畢不了業,為什么當時還要去。他說當時覺得出去旅游很開心,就這樣玩了2年。那么,這個學生到底該不該去旅行呢?
2.學生當然是以學習為重,不務正業,每天在外面旅行,任何一個家長可能都無法接受。就像錢鐘書先生里《圍城》的男主——方鴻漸一樣,在外面瞎混了幾年,交不了差,只能搞個野雞大學的文憑。現在,中國就還有不少“方鴻漸”呢。上面說的那位同學,可能最后也不至于去火車站附近弄一個,頂多也就是晚一年拿畢業證吧。但是,荒廢學業總是不對的。
3.如此說來我是贊同學習期間要好好讀書了。也不盡然,循規蹈矩的學習其實也沒什么用。大學里教的東西,進了社會能用個10%就頂天了。說到這,你可能都不明白我要說什么了?我絕對不是故弄玄虛。讀也好,玩也罷,都只是表象。真正要看的是他的動機和擔當。如果那位同學是要通過游歷達成某種目標,我贊他;如果有承擔畢業不了的勇氣,我服他!比爾蓋茨舍棄學業,是有一份事業破不容緩;王陽明無所謂科舉成績,是有更大的抱負。這便是同樣做一件事,結果差之千里的根本原因。有一道作文題目,說的是有人問三個泥匠對于工作的認識,一個說是修房子,一個說是建造城市,一個說是實現夢想,結果若干年后三人有了云泥之別。這個就是同樣的工作,背后的動機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
4.今天看了會馬云的錄像,他說“學習英語時剛開始很爛,后來因為英語老師的鄙視和批評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所以,他很感謝這個老師。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呢?我想他老師聽到馬云的評價,今后一定會百分百的支持他吧。但這只是,我所能夠理解的,馬云的思維方式肯定比這復雜。
5.再說工作流程,同樣兩個人或兩個機構,剛開始做一項工作都很爛,但是一個堅持用流程化來操作和改進,一個抱著無所謂的心態,或者僅僅是盡力做好而已。那么若干年后,第一個一定會越做越好,第二個一定還和原來差不多。所以,真正的智者,他看的不是當下,而是當下背后的邏輯,從而發現趨勢,做出預判。這背后的邏輯,如果放在人上,就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為什么那么多做電商的?后來馬云笑傲江湖了。絕對不是因為他長得丑,而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是對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與不對,不在于這個道理本身,而在于你是如何理解的。這也是,我們都會讀《道德經》,都知道“道法自然”,然而,幾人能真正懂得“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