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周室悲歌
初,王姚嬖于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蒍國為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囿,邊伯之宮,近于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
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
冬,立子頹。
(《左傳 莊公十九年》)
我們很久不關注周王了,周室自從平王遷都以后,分別經歷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林,是為桓王。桓王,平王孫也。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莊王佗立。
十五年,莊王崩,子厘王胡齊立。厘王三年,齊桓公始霸。
這事情就發生在厘王時期,話說厘王的父親,周莊王時期寵愛他的一個妾,生了王子頹。愛屋及烏,于是也十分寵愛王子頹,讓周大夫蒍國做他的老師。
到了惠王成為周王,周惠王同學做起了房地產生意,他把蒍國變成了動物園。然后惠王占有大夫邊伯的房子。奪取了子禽,祝跪與詹父的田,收回膳夫的俸祿,于是這五個人就發動叛亂,依靠蘇氏。蘇氏是誰呢?就是當年周王把他家的十二塊地交換鄭莊公的四塊地,于是蘇氏懷恨在心,此次聯合這五位大臣,尊奉王子頹攻打惠王,失敗。
逃到溫地,當年就是鄭莊公割麥子的地方。蘇子侍奉王子頹逃到衛國。于是衛國、燕國軍隊攻打成周,冬天立王子頹為周天子。
鄭厲公聽到這個消息,一拍大腿,太好了,周室內亂,正是我的表演時間。
二十年,春,鄭伯和王室不克,執燕仲父,夏,鄭伯遂以王歸,王處于櫟,秋,王及鄭伯入于鄔,遂入成周,取其寶器而還,冬,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遍舞,鄭伯聞之,見虢叔,曰,寡人聞之,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夫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而況敢樂禍乎,奸王之位,禍孰大焉,臨禍忘憂,憂必及之,盍納王乎,虢公曰,寡人之愿也。(《左傳 二十年》)
那怎么表演呢?一方是正統的天子,一方是王子頹,選邊站吧。鄭厲公堅定站在周室這一邊,那為什么站在這一邊呢?不知道,鄭厲公怎么看不像是個忠臣,大概認為王子頹那邊衛國、燕國都下注了,只能試試冷門股了。
鄭厲公出面調解,要求王子頹把王位還給周惠王,那肯定不聽啊。但是鄭厲公這是明白的,王子頹完全是被推上王位的,要想動王子頹,先要把羽翼減掉。
于是鄭厲公抓住燕仲父(燕國的國君)、帶著周惠王回國,讓他住在自己原來待著地方,櫟邑。這張牌打得太好了,誰敢說這個舉動不對,就是弒君犯上。
秋天周惠王和鄭厲公到了鄔地,到了成周,取了周的寶器回去。
冬天,王子頹宴請五個大夫,奏樂,六代的歌舞。
鄭厲公聽到此事,大做文章。跟虢叔說:“寡人聽說,悲哀、歡樂不是合適的時候,就會出災禍。現在王子頹觀賞歌舞,不知疲倦,這是以災禍而高興。古來的國君司寇行刑殺人,國君都要減少用膳,哪里敢以災禍而高興呢?篡奪王位,還有什么災禍比這更大嗎?面臨災禍,卻忘記憂患,憂患一定降臨到他身上。何不讓天子復位?”
鄭厲公說的這話倒是一套一套的,看來在外面流浪那么多年,倒是沒有白費。鄭厲公在實力和輿論上把握了先機。
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夏,同伐王城,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鄭伯享王于闕西辟,樂備,王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原伯曰,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五月,鄭厲公卒。
公元前673年,鄭厲公和虢公會面,共同商量攻打王城。鄭厲公侍奉周惠王從圉門進入,虢叔從北門進入。殺了王子頹和五個大夫。鄭厲公設宴招待惠王,六代的樂舞不缺(鄭厲公罵王子頹這點),惠王賜予疆土,自虎牢(制地)以東之地。
原莊公說:“鄭厲公前面罵王子頹,結果后來又效法他,看來有災禍啊”,五月,鄭厲公卒。
鄭厲公這一生夠坎坷的,被逼為君,又被趕下來,在外流落十多年,再次復辟。在被逼下臺之前,政治手腕確實不如鄭莊公,但是回來以后,進步顯著。鄭厲公如果不死,還可以跟齊桓公比劃比劃,說不定歷史就改寫了。
鄭厲公死后,其子即位,是為鄭文公。
王巡虢守,虢公為王宮于玤,王與之酒泉,鄭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鑒予之,虢公請器,王予之爵,鄭伯由是始惡于王。
周惠王復辟成功,首功應是鄭厲公。結果周惠王巡視虢公的地方,虢公為惠王在玤,建立一個行宮。于是惠王賜給他酒泉之地。
鄭厲公設享利招待惠王,惠王把王后的鞶鑒(就是用鏡子裝飾的衣帶)給了他。給了虢公青銅酒杯。
這兩個東西,孰優孰劣一眼明之,酒器是禮器。而鏡子只是日常用品,還不是周王的。
鄭文公于是怨恨周王。
周室活該要死。且不說此次行動鄭厲公居功至偉,就是鄭國和虢國哪個強大,都不清楚嗎?
15、齊國霸業
1、齊陳
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御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齊侯使敬仲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及于寬政,赦其不閑于教訓,而免于罪戾,弛于負擔,君之惠也,所獲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請以死告,詩云,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使為工正
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國人殺死太子御寇,陳公子田完和顓孫出奔齊國。顓孫又逃到魯國。齊桓公讓公子完做卿,公子完說:“客居的小臣,受到齊君的寬恕,免除我的罪過,這是君王的恩惠,我所得已經太多了。怎么玷污這樣的高位。所以冒死上告。《詩》說
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
于是齊桓公讓他做了工正。
飲桓公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于淫,仁也。
公子完宴請齊桓公喝酒,桓公喝得很高興。齊桓公說:“點上燈火繼續喝”
公子完說:“臣下只知道白天陪酒,晚上不知道陪酒,不敢侍奉您”
齊桓公很高興,這個陳國的公子很有仁義嘛。
這個公子完可不是平常人,為什么呢?
公子完出生之時,周太史過陳國,卜個卦吧。用《周易》卜卦,發現卦象從觀卦變成否卦,結果是此子利于做君王的上賓。可能是說他會成為國君?也可能是到其他國家去發家?也有可能是不應驗在他身上,而是他子孫身上。如果是其他國家,那必然是姜姓。兩樣事物不可能同時強大,有可能是陳國衰敗后,他這一支會興盛起來。
接著公子完就在齊國安家落戶了,
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左傳 莊公二十二年》)
懿氏為自己女兒找丈夫,發現陳完這個年輕人不錯,卜個卦吧。發現這個卦象,結果是吉利。
鳳皇于飛,和鳴鏘鏘
第五代子孫就會和正卿同列。八代以后取代齊國。果真八代以后田氏代齊,這是后話。
齊桓公引狼入室,他哪里想到這匹狼八代取代齊國。
2、齊魯
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非禮也,曹劌諫曰,不可,夫禮,所以整民也,故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征伐以討其不然,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習之,非是君不舉矣,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后嗣何觀。(《左傳 莊公二十三年》)
魯莊公這年去齊國看祭祀社神,曹劌勸諫莊公。
他說:“不能去看,禮,是來整齊百姓的。所以會見是上下級的法則(魯國是公爵國,齊國是侯爵國)。朝覲天子時糾正爵位的排列的儀式,遵循長幼的次序。征伐是用來誅戮對上不聽命令的。諸侯朝拜天子,天子視察四方諸侯,是熟悉會見、朝覲的禮法。如果不是這樣,國君就不會有舉動。國君的一舉一動都要被記載下來,記載不合法度之事,后世子孫有什么好看的呢?”
其實說這么多話,干嘛呢?其實你真以為莊公去見什么祭祀啊。實際上,前一年還發生一件事。
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其實魯莊公是見他媽媽的最后一面啊。所以《谷梁傳》說
《谷梁》:“常事曰視,非常曰觀。觀,無事之辭也,以是為尸女也。無事不出竟。”
魯莊公不聽勸諫,執意去齊國。
夏,公如齊逆女。
轉過年去,公元前670年,齊女哀姜和魯莊公結婚。魯莊公跟前面的君主一樣,親自迎娶哀姜,于禮不合。當然歷史永遠會重演,這個姜女跟以前的人一樣,又會鬧出不小的風波。
3、結盟
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陳鄭服也。
公元前667年,這次結盟,陳、鄭都順服了。
4、齊衛
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且請伐衛,以其立子頹也。
公元前667年,周惠王命令齊桓公出兵伐衛,因為當時衛國立王子頹。
二十八年,春,齊侯伐衛,戰,敗衛師,數之以王命,取賂而還。
于是第二年,齊桓公伐衛,衛國大敗,以王命譴責他們,攻取財貨回國。
這也標志了,齊桓公的政治勢力開始被周王室承認了。
16、子元之禍
話說在中原地帶,爭霸的齊桓公正在享受他的霸業的同時,南邊的楚國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跟一個女人有關,她就是前面講的息媯。這息媯的楚國丈夫楚文王是死了,但是息媯還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楚成王雖然弒君奪位,但是羽翼未豐,國政全部落到了令尹子元頭上。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于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婦人不忘襲讎,我反忘之。
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于桔柣之門,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為旆,斗班,王孫游,王孫喜殿,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
楚國令尹想要誘惑息夫人,在他宮旁建造房子,跳《萬》舞。咱們也不知道《萬》舞怎么能誘惑息夫人,大概就是一群男的光著膀子在火旁跳舞。反正跳的息夫人是心癢難耐。
息夫人就出來哭著說:“先君編排這個舞蹈,是演習戰備。現在令尹不去上陣殺敵,在未亡人旁邊跳這種舞,是何意思啊?”
子元說:“哎呀,女人都不忘記上陣,我卻忘記了。”
子元是真的忘記了?前面講“蠱”字,好戲還在后頭呢?
這年秋天,令尹子元傾全國之力,北上伐鄭。攻進了鄭國的桔柣門。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率領前鋒部隊,后面跟著斗班,王孫游,王孫喜。
楚國軍隊,進入純門,發現鄭國內城的閘門沒有放下來,楚國說了幾句話,急急忙忙退出郭城。我們也不知道楚國人發現了什么事情,最有可能就是鄭國人誘敵深入,埋伏起來。搞城市游擊戰。
子元說:“鄭國有人才”
諸侯軍急急忙忙來救援鄭國,楚軍已經跑了。
鄭國人準備逃往桐丘,刺探軍情的人說,楚國的帳篷上有烏鴉。什么意思呢?有烏鴉說明帳篷已經沒人了,否則鳥是最容易受驚的動物。
看來鄭國人現在一味逃跑,反正以后,楚國想進攻中原,第一站鄭國。
鄭國一看,被人打了,心里不痛快,打打弱國吧。
夏,鄭人侵許。(《春秋 莊公二十九年》)
但是楚國這邊還生氣呢,我出動六百乘的戰車,搞得現在什么沒撈著。特別是子元,子元本來想博美人一笑,息媯不是說我不能打仗嗎?我去揍鄭國,結果慘淡收場。
楚公子元歸自伐鄭,而處王宮,斗射,師諫,則執而梏之。
子元越想越氣,得了,我直接挨著息媯一起睡,搞持久戰。子元把家搬到了王宮,斗射師勸諫,子元態度很明確,誰勸我我都不聽,把這個人拘捕。
一住,住了兩年,《左傳》也沒記載息媯有沒有失節的表現,大概沒有。
秋,申公斗班殺子元,斗谷于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申公、斗班二人本來就對子元亂政之事耿耿于懷,現在又做出如此有悖倫常之事,殺死子元。毀家紓難,平息楚國災難。
一個息媯,連續導致兩個國家滅亡,一個大臣死亡。后代文人都愿意把國破家亡怪在女人身上,但實際上息國、蔡國是戰略考慮,而子元專權亂政該有此報。
后人有詩云:
楚宮慵掃眉黛新,只自無言對暮春。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當然息媯還有很多軼事,比如桃花夫人的美譽,湖北至今還有桃花廟。
細腰宮里露桃新,脈脈無言度幾春;畢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息亡身入楚王家,回看春風一面花;感舊不言常掩淚,只應翻恨有榮華。
前面講斗谷于菟成為下一任令尹,你說他們名字咋都這么奇怪,因為這是楚地方言,此人還有一個名字,那是大大地有名,叫子文。子文的角色跟管仲一樣,輔佐楚成王,為楚國的強大,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18、北戎犯燕
冬,遇于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話說,子元被殺這一年,齊國和魯國會見,兩國領導人就燕國之事面見了一下,因為燕國招到山戎的進犯。
燕國是后來的戰國七雄,我們對燕國的認識,大概就限于荊軻刺秦。燕國處于北方,是姬姓諸侯國之一,基本上燕國在春秋時期到戰國早期,就是默默無聞,比秦國還慘。秦國好歹春秋還有一個秦穆公。而《史記 燕召公世家》春秋部分,就是兩部分構成,一是君主世系,二是其他國家發生的大事。
這回燕國發生大事了,他遭到山戎的攻擊了,其實燕國處于現在河北、北京一帶,靠近北方高原。
于是齊桓公稱霸,最重要的就是籠絡姬姓諸侯國,沒有天子承認,這個霸主可不好當。而魯國的先祖周公和燕國的先祖召公都是西周的重臣,自然魯國作為姬姓諸侯的代言人,也要管一管。
公元前663年,燕國告急。齊桓公救燕國,伐山戎,到了孤竹(地名)返回。燕莊公非常感謝,親自送齊桓公入齊境。
桓公說:“你不是天子相送不能出國界,我不可以讓你失禮。”,拿出地圖,把燕召公原來到的齊國地方全部割給燕國,燕召公都傻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得了大片領土。
齊桓公告訴燕君,《史記》用“命”字,多有周天子的感覺。叫他內修國政,納貢給周,好像西周早期的樣子。諸侯聽到這個新聞,都跟從齊桓公。
但是土地是周天子分封下去的,你怎么能隨意就想割就割,這是禮崩樂壞的表現。
接著齊桓公
三十一年,夏,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齊桓公來把山戎俘虜送給魯國。魯國人說,齊桓公這是失禮的,應該給周王,怎么能給魯國呢?有點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感覺。
19、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莊公做了三十二年國君,確實是比前兩任長,但是確實感覺大限已到。
三十二年,春,城小谷,為管仲也。
齊桓公位管仲建了一座城。
齊侯為楚伐鄭之故,請會于諸侯,宋公請先,見于齊侯,夏,遇于梁丘。
齊桓公為楚國攻打鄭國之事,這好像已經過去好幾年了吧。召集諸侯,宋桓公先求見齊桓公。于是在梁丘非正式會見。
反正齊桓公是春風得意。
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雩,講于梁氏,女公子觀之,圉人犖自墻外與之戲,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殺之,是不可鞭,犖有力焉,能投蓋于稷門,公疾,問后于叔牙,對曰,慶父材,問于季友,對曰,臣以死奉般,公曰,鄉者牙曰,慶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針巫氏,使針季酖之曰,飲此則有后于魯國,不然,死且無后,飲之,歸及逵泉而卒,立叔孫氏。
話說有一天,魯莊公在高處眺望,忽然見到一個女子名叫孟任,眼睛就盯著孟任。于是魯莊公興沖沖地跑過去,孟任也是奇女子,不理他。
莊公問,能不能做他夫人。莊公拿出隨身佩刀,唰地一聲,割破胳膊。孟任看到莊公此舉,也割破胳膊,與莊公盟誓。
這樣莊公就有了夫人,生了公子般,還有一個女兒。
一次求雨的祭祀中,莊公的女兒去看,結果圉人犖調戲她,于是哥哥公子般讓人鞭打圉人犖。
莊公也去看圉人犖,看到此人力氣很大,心里咯噔一下,想起南宮長萬弒君一事。跟人說:“不如殺掉他,否則鞭打他會讓他心存怨恨的。”
魯莊公得病即將去世。又到了討論繼承人的時候。魯莊公有三個兄弟:叔牙、季友、慶父。
這年,先向叔牙問,叔牙說:“慶父有才能”,莊公想慶父是我弟弟,他怎么能立為君呢?
又問季友,季友說:“那自然是國君你的兒子公子般了,如果誰不服,臣以死保護公子般”
莊公說:“方才叔牙說慶父有才能啊。”
季友于是派人以莊公名義,讓針巫氏用毒死他。
說:“喝了吧,你的后代可以在魯國享有名祿,否則,無后于魯”
叔牙一飲而盡,死。魯國立其子為叔孫氏。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子般即位,次于黨氏。
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于黨氏,成季奔陳,立閔公。
這年,魯莊公病死,不容易啊,前兩任都是被干掉的。公子般做了國君,慶父派人刺殺了公子般。
季友逃亡到陳國,立閔公為國君。當年據說季友出生之時,有人為其占卜
男也,其名曰‘友’,間于兩社,為公室輔。季友亡,則魯不昌。
這樣就完了。當然沒有。
元年,春,不書即位,亂故也。(《左傳 閔公元年》)
夏,六月,葬莊公,亂故,是以緩。
秋,八月,公及齊侯盟于落姑,請復季友也,齊侯許之,使召諸陳,公次于郎以待之,季子來歸,嘉之也。
魯閔公何齊桓公結盟,請求齊桓公幫助季友回國。齊桓公派人召回季友。
那有人問慶父既然弒君了,那干嘛不直接篡位啊?
很簡單,如果直接篡位,諸侯怎么看,這直接告訴世界是我弒君的。有多少人支持這是個問題。
那么魯閔公是誰的兒子呢?是魯莊公跟叔姜的兒子。這個叔姜是哀姜陪嫁過來的,因為當時流行媵妾制,就是隨正妻陪嫁過來的女子,一般就是親姐妹。
哀姜是齊國的公主,于是當年魯莊公非禮去親自迎接。哀姜嫁過來是公元前670年(看15),而哀姜沒有生育,她的妹妹生了魯閔公。假設當年就懷孕,那么魯閔公應該在公元前669-668年之間出生,而魯閔公元年是公元前661年,也就是魯閔公最大大不過十歲。
共仲通于哀姜,哀姜欲立之(《左傳 閔公二年》)
原來慶父和哀姜通奸,魯莊公帶了綠帽子。這最大可能性就是魯莊公壓根不喜歡哀姜,攝于齊國,沒辦法娶了一個齊國的公主,他一直喜歡的是孟任。
哀姜想立慶父,但是攝于壓力,和慶父商量。
所以慶父真夠絕的,找一個十歲的孩子即位。最搞笑的是前面還跟齊桓公會盟,這會盟啥?
魯閔公跟齊桓公提出要季友回國,但是十歲的孩子有這樣的政治智慧,最有可能就是有人操控。季友回國對慶父沒有好處,只有可能是齊桓公自己提出或者是季友在后面操控。
冬,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之也,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巳,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不巳,將自斃,君其待之,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后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公元前661年,冬天。齊國的仲孫湫來魯國慰問。
仲孫湫回到國內跟齊桓公說
不去慶父,魯難未巳
就是說慶父還在魯國,如果不斷根,那么亂政之事還會發生。
齊桓公問:“那怎么才能除掉他?”
難不巳,將自斃,君其待之
跟多行不義必自斃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齊桓公問:“能不能直接除掉魯國?”
回答說:“不可以,因為周禮盡在魯國,如果動了魯國,如同把根拔掉,那么這個政治動蕩,是齊國承受不了的。“
他的意思就是說魯國是姬姓諸侯國的老大,如果動了魯國,姬姓諸侯國連帶周天子都跟齊桓公沒完,這個政治動蕩沒法承受。
這個道理很明白嘛,就算是希特勒那樣的戰爭瘋子,前面還有大段時間是干嗎?跟西方國家博弈,要個奧地利行不行啊?吞并捷克行不行啊?他能直接推翻凡爾賽體系嗎?不可能,周禮就是當時的凡爾賽體系,搖搖欲墜,就是倒不下來。
仲孫說:“怎么才能稱霸?
一、親近講禮儀的國家,就是尊王的表示
二、離間內部離心離德的國家,這是調和國際矛盾
三、滅亡昏暗暴亂的國家
望國君用這三種方法,稱霸。
初,公傅奪卜齮田,公不禁,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賊公于武闈,成季以僖公適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賂求共仲于莒,莒人歸之,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哭而往,共仲曰,奚斯之聲也,乃縊,閔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齊人立之。
閔公之死也,哀姜與知之,故孫于邾,齊人取而殺之,于夷以其尸歸,僖公請而葬之。
(《左傳 閔公二年》)
當初魯閔公的保傅奪卜齮田。魯閔公沒有禁止。
于是慶父派人暗殺了魯閔公。那為什么又暗殺了魯閔公?因為齊桓公把季友召回來了,如果季友召回來,那么慶父想要在后面操縱就變得十分困難。慶父有恃無恐就是因為哀姜是他后臺,而且齊桓公把季友召回來,說明齊桓公不支持慶父。也有可能是齊桓公是想魯國亂起來,好漁翁得利。
前面仲孫告訴齊桓公的意思,幫助魯國平亂,這樣在以后的外交上可以占有先機。既然第一張牌打出去了,只能繼續支持季友這一方。
季友帶領魯莊公另一個兒子公子申逃到邾國。慶父逃到莒國。季友逃跑好解釋,因為不想公子申也被干掉。再者齊桓公正在盯著,如果魯莊公兒子都死絕了,齊桓公正好以誅殺慶父為名,吞并魯國。所以必須保存這一點種子。
但是慶父為什么要逃?只能說國內國際的政治勢力對他越來越失去民心,連殺兩個君主,這樣的人怎么能當國君呢?于是季友回國,立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
魯國賄賂莒國要求把慶父送回來,慶父被送回來。慶父派公子魚請求赦免其罪,公子魚哭的回來,
慶父說:“天命如此,公子魚的哭聲昭示我的死亡啊”,于是自殺。
而哀姜知道慶父殺死魯閔公,所以他逃到邾國,齊國人索取哀姜,殺死她。魯僖公希望哀姜的尸體回到魯國,把她安葬了。
這樣一來,這場慶父之亂算是平定了,這場動亂中,季友居功至偉。
成季之將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于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復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我們講過季友出生之時,卜卦的人說這個孩子是男孩,而且在君王之右,他是公室的輔弼之臣。季氏滅亡,魯國不再昌盛。
繼續卜卦,得到《大有》變成乾卦,預示著,
同復于父,敬如君所
生下來,在他的手心上有個友字,故以為名。
這樣季友這一支就是魯國的季孫氏,慶父這一支就是孟孫氏,叔牙這一支就是叔孫氏。這三大貴族合稱三桓,其后把持朝政。
慶父這一支,后代有一個人大名鼎鼎,就是亞圣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