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除了上課和家務(wù),其他非休息時間一直在讀《傅雷家書》。今晚6點多讀到傅雷寫給傅聰?shù)淖詈笠环庑牛滩蛔×鳒I了。是為傅雷的老境凄慘,還是為傅雷的骨氣尊嚴與人格精神,還是為傅雷夫婦的拳拳父母心?也許兼而有之。
我手中這本《傅雷家書》,是譯林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2019年四月印刷,傅雷的二兒子傅敏所編。據(jù)前面的出版說明所言,以前刊行的《傅雷家書》偏重有關(guān)文化藝術(shù)的長篇對談和獨白,內(nèi)容的厚重難以引起當下年輕讀者的閱讀興趣。而這本書是傅敏特意為年輕人選編,以輕松風(fēng)格反映家書精神,全面展示傅雷家風(fēng),再現(xiàn)傅聰成長的家教背景。選編內(nèi)容偏重人倫日用,突出傅雷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生活準則,少了文化藝術(shù)的長篇論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讀完這本書,傅雷夫婦等信的焦急 ,讀信的歡喜,寫信的認真,反復(fù)叮嚀的聲音……宛然如在目前,如在耳邊。
這本書收錄或摘編了傅雷夫婦給傅聰還有傅聰妻子彌拉還有二兒子傅敏的信,也有傅聰寫給父母的信,共計178通(封)。這些書信,從1954年一月十八日傅聰離開上海去北京準備出國,到1966年八月十二日的最后一封信,前后跨越13年。里面還選入許多珍貴的照片:傅雷夫婦的,傅聰彈鋼琴的,傅聰夫婦的,傅聰兒子小時候的等。前面有1981年初次出版前樓適夷寫的代序,后面有傅敏寫的兩篇編后記。
之前買過《傅雷家書》,寒假前被學(xué)生借去。手邊有一本《傅雷家書》,是“名師精讀版”,每封信里都有幾句批注,右邊有名師導(dǎo)讀,后面有名師賞析,還有好詞好句,讀來感覺很不舒服——我不愿意讓這些文字代我思考,大概學(xué)生心里也會這樣想,所以真心不建議讀這種版本的《傅雷家書》。十天前買這個版本,要的就是與各種新課標必讀什么的不沾邊。
所以看了傅敏的編后記,更深有共鳴:自從二零零四年中學(xué)語文課本收入“傅雷家書兩則”后,各種侵權(quán)版本的所謂“中學(xué)生新課標”傅雷家書層出不窮,我對那些尋章摘句的拼湊以及五花八門的解讀很不以為然,認為是“見樹不見林”。其實父母的家信不是為發(fā)表而創(chuàng)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寫在紙上的家常話。1981年我將這些家信輯集成熟書,公諸于眾,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父母,寄托我們的哀思。家書廣泛傳播的溢出效應(yīng),全面展示傅雷家風(fēng),再現(xiàn)我和聰哥成長的家教背景,其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線是“先做人”。我以為這才是家書的要旨,望讀者朋友們通覽全書,深自領(lǐng)悟。
為什么會有這些家書呢?當然是因為分別的思念,我也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才對家書背景有所了解的:1954年元月,二十歲的傅聰去波蘭學(xué)習(xí)音樂,成為鋼琴演奏家。1958年傅雷被打為右派,傅聰為避免“老子兒子相互揭發(fā)”的悲劇,出走英國,在英國結(jié)婚生子。家書一直持續(xù)到1966年8月,生活已經(jīng)困窘的傅雷夫婦不堪忍受紅衛(wèi)兵的摧殘侮辱,雙雙自殺。這十三年間,傅雷夫婦與兒子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在一起,那是兒子回國的一段日子。
寫家書,也是出于關(guān)切,父母對離家在外孩子的關(guān)切:生活上,叮囑他勞逸結(jié)合,每一年一定要在夏天去生活休息一段時間,每周一定要去旁邊的公園散步鍛煉身體;經(jīng)濟上,要量入為出取得收支平衡,要積蓄一些錢以備不時之需;感情婚姻上,告訴他慎重對待感情,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父親太坦誠了),與妻子一塊進步,收斂自己的壞脾氣;在音樂藝術(shù)上,交流對藝術(shù)家藝術(shù)流派的看法,指出兒子演奏中的問題比如身體的搖晃,為兒子樹立榜樣比如約翰·克里斯多夫;在文化學(xué)習(xí)上,不斷給兒子寄去代表中國古典文化精華的書畫和書籍,激勵兒子涉獵其他藝術(shù),交流看法比如“無我之境”,指導(dǎo)兒子融合中西文化;在做人做事上,剖析自己性格弱點,希望兒子突破性格遺傳束縛,讓兒子注意禮節(jié)禮數(shù),及時表達對別人的感謝,坦誠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在道德品質(zhì)上,贊揚兒子的愛國意識,激勵兒子為祖國而努力學(xué)習(xí)藝術(shù),無論在哪里,都要牢記自己是中國人,當傅聰出走英國后加入英國國籍,傅雷的痛心難過溢于紙上……
不得不佩服人教社教材編輯的眼光,將1954年10月2日和1955年1月26日的信收入初中語文教材里。
在前一封信里,傅雷安慰兒子,直面精神的消沉: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fā)泄,又哪里去發(fā)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yǎng)方能闊然無淚,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時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里相當平衡,不至于受傷而已……克里斯多夫不是經(jīng)過多少回這樣的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shù)家的縮影與結(jié)晶嗎……一個人唯有敢于正視現(xiàn)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于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xué)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傅雷運用形象的比喻,讓孩子理性面對人生的低潮與高潮。相信我們讀過之后也會深受啟發(fā),坦然面對情緒甚至人生的浮沉。
后一封信里,傅雷真誠贊美傅聰音樂會的成功,不過他更高興更安慰的是,多少過分的諛詞與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贊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shù)的謙卑,總算我的教育沒有白費,你20年的折磨沒有白受!你能堅強,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你看,傅雷最看重的不是兒子的成功,是兒子在成功后不自滿,保持謙卑,堅強面對成敗,面對孤獨——只有大胸懷才能激勵兒子不沉溺于現(xiàn)實的成功中,讓兒子向著更高的境界努力。。
后一封信最有名的莫過于這句話: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創(chuàng)造許多心靈的朋友!這個世界就是藝術(shù)家的作品,偉大的作品就是一個又一個心靈世界。唯有孤獨,才可能靜下心來去創(chuàng)造。我沒有見過一個人整天長袖善舞卻能在專業(yè)領(lǐng)域碩果累累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大學(xué)》里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亦此之謂也。傅雷接著說,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赤子之心就是一顆純潔真誠的心。
在這封信里,傅雷還勉勵兒子說,中國正到了“復(fù)旦”的黎明時期,愿意做中國的新中國的終生想念世界,響遍每個人的心。傅雷是希望兒子用音樂為中國在世界發(fā)聲,做一個大寫的人。最后,傅雷針對兒子說的常處于矛盾與快樂之中,安慰兒子說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解決一個矛盾便是前進一大步,矛盾是解決不完的,所以藝術(shù)沒有止境,沒有perfect的一天,人生也沒有perfect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們?nèi)找岳^夜終生的追求苦練,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膩了!傅雷指出矛盾的普遍性,鼓勵兒子正視人生中的各種矛盾,不懈追求。
在書信里,傅雷不再是傅聰小時候那個嚴厲的父親,而是一個朋友,一個文學(xué)上音樂上藝術(shù)上的導(dǎo)師和知己。他在信里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因為距離的拉開,因為兒子的成年,因為書信交流,多年父子成朋友,這是多么讓人羨慕的事,不同于身邊常見的含蓄內(nèi)斂的中國式父子關(guān)系。也許,這也是《傅雷家書》打動讀者的一個原因吧。我與每屆學(xué)生書信交流堅持近十年,深切體驗到書信交流更能走進彼此的心靈,但很少將這種交流方式用于家人之間。也許我們都快可以在重要的日子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
《傅雷家書》除了傅雷的書信,也有傅聰?shù)臅牛@讓我們了解書信交流的背景;也有不少傅雷妻子朱梅馥的信,讓我們體驗到父性之愛與母性之愛的不同。讀完這本書我心里想到一個短語:拳拳父母心。是的,無論游子走多遠,身后始終有父母牽掛不舍的目光,所以要經(jīng)常回家看看至少要不時打電話問候;父母也要自奮發(fā)肯努力,才能在思想上與孩子同高度甚至可以引領(lǐng)孩子,不至于成為孩子發(fā)展的天花板。
這本書附錄部分放了一封特別的信《致成家榴》,傅雷在里面對教育的認識與看法,放到現(xiàn)在完全不過時:1.教育當以人格為主,知識其次。2.民族觀念是立身處事的根本,只有真正的民族主義者才是真正真有骨氣的人,而不是狹隘的國家主義者或沙文主義者,也不會變做盲目崇外主義者。3.求學(xué)的目的應(yīng)該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識,變成字典和書架。4.不注重分數(shù),分數(shù)同真正的成績往往不一致,有獨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隨波逐流,在一般的標準上與人爭長短。總之,求知主要是認識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這兩種認識的基礎(chǔ)都在于養(yǎng)成一個客觀冷靜的頭腦,嚴密的邏輯,敏銳的感覺和正確的判斷。身為教育者,很認同傅雷的這些教育主張。傅雷雖不是教育家,對教育卻有非常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值得我們深思。
傅敏說父母的家信不是為發(fā)表而創(chuàng)作,只是普通的家信。但是,家信背后站立的人與思想,都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無論你是家長是孩子,或者既是家長又是孩子,都會從中汲取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