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老夫子——一個堅定的踐行者
每天做一件簡單的事,一直做,一直做,靜待花開~
前記:所有局限和節制都有助于增進我們的幸福。我們的視線、活動和接觸的圈子越狹窄,我們就越幸福;范圍圈子越大,我們感受到的焦慮或者擔憂就越多。——叔本華。
有些書并不適合一口氣讀完,或者一口氣看完后做筆記的,做整理,容易忘記,需要看一部分思考一部分,記錄一部分,總結一部分。思維混亂,要點很多,知識密度高的。
第零部分本書初步認識
這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實驗和測試,挺好玩的,同時文中的各種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當中也時常能見到。它從心理學的角度,讓我們看到了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從而讓我們能夠意識到背后原理的存在,同時也能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做選擇,同時如果能夠靈活應用的話,也可以幫助別人做選擇,比如我們銷售東西,我們做營銷,其實都是在引導別人做選擇。
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并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認為,首先,當人們面對更多的選擇時,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因為我們的選擇總是受到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獲得性啟發式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其次,即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會感到滿足,因為適應效應、比較、機會成本等因素會降低我們的主觀感受。
第一部分:操控你行為的因素
一,為什么我們無法做出明智選擇
做出明智的選擇著實不易,你要考慮諸多因素。租一間公寓,你要考慮它的地理位置、空間大小、硬件設施、安全性和租金等因素。這之中又有無數的心理作用、經濟效應在暗中控制你的選擇。
多數明智的選擇都有以下幾個步驟:
1.明確你的目標
我們如何確定自己想要什么呢?首先你體驗的事符合了你的期待,同時你的記憶又能忠實地反映你的體驗。(我自己概括的)舉個栗子:比如你是如何確定你要不要去一家餐廳吃飯呢?第一次去的時候,其實心里沒底,但對于餐廳有個心理預期,到了那里之后,親自體驗,感覺真的和預期一樣,并且在自己的記憶里能夠清晰地想起曾經的體驗,于是你就可以很明確地確定下次是否繼續過去。
但要做到這樣很難。我們看到自己記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記憶跟什么因素有關呢?有人研究得出記憶有兩種因素決定:事情達到最好或最壞時我們的感受,以及事情結束后我們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峰終定律。
看到這我突然明白了為何幾天的旅游,如果出現幾個短暫讓我們有幾個極致的幸福體驗就足以讓我們對這次旅游打高分,為何我們在上課的時候需要是不是有個高潮,為何我們在結束對時候需要引發大家成長的思考……
當然關于這類的實驗也很多,比如做胃鏡檢查,第一組做完后直接出來,第二組還在里面停留20秒,這樣雖然很痛苦,但比起動來動去好一點。結果顯示,第二組的人體驗要好一點。兩組的峰值是一樣的,只是第二組的結束讓人更好受。
2.搜集信息
我們明確了目標,也搜集了高質量信息,就能做出正確選擇么?難,首先因為我們人時常遵循拇指法則,進而誤入岐途。拇指法則指的是那些木匠,他們不用尺子,直接拿自己的手指量出長度,也就是說用經驗做事。
其次是由于我們注意力的選擇,會對某些類型的信息過度重視即可獲得性啟發式。比如單詞中“t”首字母的單詞多呢?還是排在第三位的多呢?相信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當然是首字母了。比如我們會高估那些死得比較戲劇性,離奇的人數,而低估了那些死得比較平常的,比如糖尿病等。
3.“錨定效應”vs“框架效應”
錨定效應在商店時常體驗,比如我們買一件事西裝,一開始看到一件三千,覺得很貴,但當我們在看到一件一萬的,就會覺得三千的挺便宜的。后者就是錨,即參考標準。所以在商場里,為了更好地賣出產品,肯定需要有個錨,比如在打折商品旁邊放個不打折的同類產品,我們就瞬間覺得便宜了,但是如果兩類同類產品都在打折,這時錨就發生了變化。
框架效應,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邏輯意義相似的說法容易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比如兩個加油站貼出的不同告示:付現打折!刷卡——每升5.55元,現金5.45元;另外一家,刷卡需要加收費用:現金5.45元,刷卡5.55元。兩者的信息是一樣的,但是因為呈現的角度不一樣,就導致了客戶對他們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也影響著他們的決策。同時也給我們啟發,一樣的信息,你如何給人傳遞出有利于自己的效果呢?
第二部分誰能做出最佳選擇
做個測試看看你是最大化者、知足者還是完美主義者?哪類人更容易感到后悔,哪類人最幸福?
最大化者,只能接受最好的。而滿足者滿足于足夠好的東西,而不去想還有更好的在后面。當然滿足者他們也有自己的標準,一旦符合了自己的標準,他們就放手了,而最大化者是根本停不下來。就像我們走進玉米地去摘玉米,讓你摘一個最大的,如果你一直想著還有更大的,那就會深陷其中,甚至永遠找不到。
當然,這種最大化者,因為自己的不斷追求可能更容易獲得成功,但是幸福感明顯沒有滿足者的高。聰明的做法就是二者結合起來。
二者誰更容易后悔呢?當然是最大化者。對于最大化的理解可能你會覺得那就是完美主義呀,其實有一定的差距,二者都有自己的高標準,但最大化者是確信自己能夠達到;而完美主義往往不認為自己能夠達到。
第三部分經濟行為背后的六大心理奧秘
一,自主權——主觀幸福感的負擔
每一次選擇都可以印證我們擁有自主權,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選擇的每一次擴張,都是自主權的再次宣示,并展現出我們獨特的性格特征。然而,除了在政治、道德以及社會上篤信自主權外,自主權同樣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
二,機會——選擇一個就意味著失去另一個
機會成本簡單地說就是比如晚上你可以看電影,可以看書,可以鍛煉身體,可以去見朋友……,一旦你選擇了任何一個,你都將失去做其他事情都機會。而且當我們的選擇越多時,被選中所帶來的幸福感就越弱,同時你的選擇也越艱難。
因此對于機會成本我們需要客觀對待,很多都只是自己在那YY罷了,所以在做選擇時最好把機會成本先放一邊。就像有些人會感嘆說,老子當年如果沒有一直開火車,去做點生意,現在肯定……
說出選擇的理由會讓選擇更滿意。比如當你買了一件衣服,本來感覺一般,后來朋友幾次問了下,讓你不斷地說了你喜歡的理由,結果越說越喜歡。就像有些男女朋友,為了給自己長面子,越夸越喜歡。同時這個方式很多老師在上課也會用,原本課程上得很一般,結果最后結束,但時間還有點長,于是就讓幾個學員上臺發表自己的收獲,并說出理由,結果這么一說,大家為了證明自己收獲很大,還真能找到一堆收獲的理由。然后領導來了,一聽,哇塞,這老師很有水平呀。而有些人此時心里呵呵一笑~
三,后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后悔得分高的人比低分的人更不開心、生活滿意度更低、更悲觀和更憂郁。無論事前還是事后,你能感受到的選擇越多,你就越容易感到后悔,但是還有比做選擇時后悔更可怕的事情。
1.兩種后悔方式。一種是決定后懊悔,也就是在決定以后事情發生以后產生的后悔。另外一種是預期性后悔,就是在做選擇前我們的預期結果讓我們感到后悔。無論哪種后悔都讓我們付出感情代價。
2.忽略偏見,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當我們有兩個選擇時,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都能讓自己感動后悔。比如有位牛人,畢業后找工作,兩個工作都不錯,當他選擇A時,他內心無比痛苦,于是反悔了;于是選擇了B,他猛然間發現A其實更好,于是趕緊讓A再給他機會,但當他再次選擇A時他又繼續糾結了。原本是件好事,結果變得好痛苦。這就是我們每做一個選擇時,都會產生偏見,也因此做不同的選擇都會讓一樣的事情變得不一樣。
3.就差一點點。試想,奧運會比賽,銅牌的運動員比較容易后悔還是銀牌的呢?相信你也知道是銀牌的,因為他離冠軍就差那么一點點,好傷心。
4.對結果負責。比如你們一伙人去餐廳吃飯,上菜后大家很不滿意,這時候你會后悔么?其實主要看誰決定了來這家餐廳吃飯,如果是你決定的,你的責任比較大,所以此時你的后悔程度比較高。如果是別人決定的,你可能就無所謂了。這就是責任帶來的后悔,也因此為何很多人不太喜歡做決策就是如此,因為搞砸了責任不在于自己。只是有時候我們要多一點承擔,如果自己真的用心了,哪怕結果并不太理想,但是大家看到了你的付出,你也不必為自己的決策感到后悔。
這是對于已經發生的結果感到后悔,還有一種就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后悔,而且還挺多。其實想象挺悲催的,讓我們后悔的那個玩意兒根本不存在。
5.后悔讓我們很不舒服,但是他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讓我們更加嚴肅看待事物,讓我們進行深刻反思,避免重蹈覆轍;用自己的后悔增長別人和自己的經驗等。
四,適應——原地踏步的快樂跑步機
1.我們習慣了某個東西,就認為它理所當然。比如我買了一臺電腦,一開始對他非常滿意,后來習慣了它的好,也就不再覺得有什么了,這種適應讓自己的幸福體驗慢慢下降。
因為人們很容易適應,所以對積極體驗的熱情就不能持久。更糟糕的是人們一般都沒料到這種適應現象。愉快的記憶隨著時間不斷消逝,最后常常產生讓人不快的結果。
2.參照點改變
比如我買了一臺Air電腦,跟之前那個笨重的比簡直優秀到不行,但是某天我跟別人的pro比的話,心里可能產生一些不爽,為何自己當初不多花點錢買更好的呢?當然對于我這樣的事并沒有發生哈。
3.如果我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的適應,并且為此做點準備,它出現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比如我對自己買電腦可能產生的適應先做了心理準備。
五,比較——滿意度的4重詛咒
隨著物質生活和社會狀況不斷改善,我們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當我們接觸過了高質量的物品后,我們便開始為“鑒賞力的詛咒”所困擾。不再滿足于過去完全可以接受的低質量物品,快樂原點不斷提升,預期和渴望也節節攀升。
六,幸福——為最佳選擇付出的代價
如果你做的每一個選擇最后都達不到你的預期和渴望,如果你執意要把失望的原因歸咎于自己,最后必將久積成疾,“什么也干不成”的信念將把你活生生打垮。
1.擁有控制感能讓我們更具活力。比如在養老院做個實驗,一批老人告訴他們什么都不用做,只要護工負責就好了。另外一批老人則需要照顧花,需要做一些簡單的事。結果發現后者的老人更具有活力,這或許就是參與感。而一旦我們人對于某些事無能為力,也就是習得性無助(就是有些事放在那里,你卻無能為力)的時候會讓我們陷入不開心之中。
2.我們的歸因方式也會影響幸福。比如一件事的失敗,結果你做了很長遠點聯想,同時又很模糊很個人。突然覺得自己這輩子毀了,自己能力很差,什么都不懂。當你用這種歸因方式的話會讓自己很無助,很傷心,因為你覺得自己木有辦法改變呀,能不傷心么?但如果你看到問題是短暫的,你認識到你的并不是能力不行,只是在與領導溝通的時候不夠圓滑罷了,并且看到這是很多人的問題,你的內心是不是會更好點呢?同時是不是也會讓自己更有信心地去提升自己呢?所以正確的歸因會深深影響我們的幸福體驗
第四部分11個錦囊助你做出明智的選擇
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卻發現這些東西滿足不了我們的欲求;我們被一堆現代化的便捷設備所包圍,卻發現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作者列舉了11種方法,其實這些方法很容易理解,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搞明白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掌握和運用方法。
1.把精力花在最重要的選擇上
2.成為選擇者而不是撿拾者
3.做一個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4.別太在意機會成本
5.盡量做不可逆的選擇
6.培養感恩之心
7.告訴自己不后悔
8.為適應做好心理準備
9.控制過高預期
10.學會避免社會比較
11.把選擇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縛
后記:
1.這本書自己花了比較大的精力將其初步閱讀下來。主要還是對于不同類型的書方式不夠齊全,閱讀策略不夠。因為本書的內容框架挺散的,看著每個小點都能理解,但是要整合起來比較難。其次是經濟學領域涉及太少,不少概念比較不熟悉。最后是自己沒能在幾個選擇的方式中做出正確選擇,并且一開始沒有做好理解部分,就想著直接重新整理出自己的思考,一口想吃出一個大胖子終于栽了跟頭。(這是一種后悔,但這種后悔促進自己以后改善)
2.關于如何更好地作出選擇,自己一直以來都有在思考也有些自己的經驗,但書中給出了各種心理學的解釋,讓自己豁然開朗了很多。比如學生時代到杭州參加了一個課程,現在基本上忘的差不多了,但記得張斌老師說過的一句話:選擇沒有對錯,只有得失。所以很少會因為選擇的不科學而責備自己。比如認識到選擇是有距離的時候,自己在做選擇后,可能會有其他想法,但也能意識到并說服自己。最后一個感觸比較大的是選擇適合自己,自己想要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于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
3.多即是少。本書列舉了大量的概念,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只是老外擅長將它們顯性化,從而讓信息得到更好地傳播,而我們中國人更傾向于你去自己悟。所以我們也看到書中很多老祖宗的思想,比如多即是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等。
這么長的一篇文字如果你還能讀到這里實在不容易,希望對你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