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的時候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句話:舒適圈是很舒服,舒服到讓人墮落,明知道不好,還不舍得舍去。
突然很有感觸,深以為然。
大一剛開始的時候,我信誓旦旦的說,大學是有獎學金的,所以我一定要考到班一,拿獎學金拿到手軟。
這樣的flag在第一個月的時候,我還是每天游蕩于腦海之中,但沒過多久,像是腦子自動過濾了一般,我不再記得曾經的我還有這樣一個誓言。
我開始接觸的更多的是LOL,是各類電視劇,是各類比賽的直播,從我的嘴里再也聽不到任何關于學習的事,我開始變得跟我的室友們一樣,每天上完課回到寢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打開游戲,喊小伙伴們開黑。
起初,我的女朋友還會認真的呵斥我幾句,說,你不是說要考班一的嗎,你現在呢期中考試準備的怎么樣了,聽說每年高數都是掛科很多人的科目啊。
每每聽到這,我都會稍微有些愧疚,會想起當時的那個誓言,并且再次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還對她說你要好好監督我。但一旦我回到寢室,撲向我的就是各類直播,LOL的酣暢淋漓。
那時的我還不知道,待在舒適圈里,重復昨天的自己,省心又省力,卻一天天地向行尸走肉逼近。
期中考沒過多久就來了,該說是幸運呢,還是不幸呢。拿到卷子的我看見了自己的成績,紅色的64,勉強及格的成績,讓我不知所措,室友們一個個鉆過來看見我的成績都忍不住調侃幾句,不愧是我們寢室的學霸啊,果然及格了。
看著成績,聽著耳旁傳來的聲音,偶爾瞥見前桌班長的95,心有些痛,又有些不知所措,有些欲哭無淚,回想著這半個學期,我好像真的什么也沒有。
除了跟室友每天在召喚師峽谷,勤練補刀技術,鉆研搶人頭套路之外,真的什么也沒有。
如果你下不了決心,也吃不了苦,那你就只能隨波逐流,混吃等死;如果你狠不起來,也忍不下去,那你最后就等著被身邊的人淘汰,卷鋪蓋啃老吧。
看著成績,想起這句話的時候,我只覺身后一股惡寒。
02
像我這樣的人,身邊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他們心比天高,覺得自己只是不努力,只要稍微努力一下,獎學金,綜合評定還不是手到擒來。
他們不曾努力,覺得這次考不好只是湊巧,畢竟人無完人,人總要允許自己失敗的,在他們那,總有無數的理由使自己信服。
可他們不會知道,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早就已經蔓延到校園,每個人都在倡導著終身學習,進行自我的更新換代,而原地踏步,無所事事的人最后一定會被淘汰。
很多人真的不是意識不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只是在舒適圈里待久了,想著出來卻被深深抓牢,再也出不來了。
可你真的要知道啊,這種舒服的感覺,從來都是留給死人的。
03
大二的時候我遇到一位學長,如果說比起一年前的我,那他的生活可能真的算得上自我摧殘了。
每天天還沒亮就已經起床,才熄燈就已經睡下。晨跑,吃早飯,再回到寢室背托福的單詞,然后等到第一節課的上課鈴響前半小時,來到教室,坐在第一排的位子上,拿出課本開始預習下一節的功課。
每節課下也總會在別人趴著生不如死呻吟著的時候,將上課遇到的問題一一向老師請教。
我曾問他,為什么身邊的人都在活的這么滋潤,而你偏偏要這樣活受罪呢?
他說,你知道嗎?高三老師曾對我們說過一句天大的謊言:現在辛苦點,等考上大學了就輕松了。但事實卻從來不是這樣的,大學是與社會對接的獨木橋,他不比高考輕松,若是你去看看近幾年的就業率,再看看近幾年的研究生前景,你就會發現,那絕不是混吃等死的人能企及的高度。那些最后功成名就,小有成就的人從來都不是在大學怠惰的人。
這位學長,后來跟著導師一路做科研項目,科研的能力越來越強,發表的論文也越來越多,再后來,他被學院保送到北京大學,在北大也同樣沒有放松警惕,始終如一的努力著,聽老師說,他今年正打算去考哈佛大學的博士生。
老師說起他的時候,嘴角總是帶著微笑的:他呀,就是想著和別人不一樣,總是看的比別人遠,過的比別人苦,但也終于熬出頭了。
04
馬薇薇說:你要脫離大眾做不一樣的煙火,結果發現,滿地的鞭炮都比你使勁。
有太多的時候,因為害怕不合群,而選擇繼續待在舒適區里,同身邊的人一同沉淪。
但,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的,并不是你起初的能力,而是你當下的選擇。
你可以選擇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里,做自己熟悉的事,日復一日,也可以選擇改變,奮不顧身的去證明你跟他們不一樣,而去選擇實現自己的價值,給自己一個更好的未來。
也正如馬薇薇說的那樣,我們認為絕對不可能的能力,恰恰使人類中出現了進化、變異,也就是創新。
那些你害怕的,你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你覺得山高水遠,走不到的,很多人都證明了可以,但也確實是做不到的,因為他們選擇動身前行,而你選擇混吃等死。
你只有真的去做那個不愿混吃等死的人,你才能真的跳出這個舒適的豬圈。
你只有真的站起來,用雙腳去走,你才能真正的看到舒適都是留給死人的。
你只有真的有那么一個信念,你才會擁有你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