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Marshall B.Rosenberg,,由于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2006年他獲得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內容簡介
作為這個社會中的個體,“溝通”是我們無法逃避“宿命”。家人、朋友、老師、同事、領導、孩子······
在飛機、火車高速運轉的快節奏時代背景下,你是否也曾為自己的交流不當而懊惱?是否也曾有過在話說出的那一刻就后悔的窘境?是否也想過要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卻沒能控制住強大的腎上腺素而惡言相向?如果有,也許Marshall B.Rosenberg 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能夠為你指點迷津。
我們都不曾想與“暴力”扯上關系,只是在日常稍加注意溝通方式,會使自己更加舒心、舒適。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工具書,豐富的案例、簡潔的語言,讓閱讀的過程不會枯燥而乏味。當然,這類書籍,任何一本都只是提供了一種借鑒和參考,并非“圣經”,個人感覺沒必要通篇閱讀,根據自己有困惑的地方擇優而取即可。
以下是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做的一些摘抄和隨筆,與小伙伴們分享。
一、什么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并根據個人的風格及文化環境作出調整。
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戶主。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系,還有人借助它改進工作,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溝通被用來協調各個層面的爭論和沖突。
非暴力溝通主要包含四個模式:觀察 、感受、需要、請求
二、是什么蒙蔽了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有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一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1)、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說過:如果真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競爭因子,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誰不希望擁有最好的呢?小時候拿著成績比較,慢慢地拿工作比較,再后來拿老婆孩子、房子車子、更大的房子車子······比較會催人奮進,也會讓人一直活在欲望之中,很容易忘記其他的美好。
2)、回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但只需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生活中我們常用“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回避責任的語言,來淡化個人責任。但實際上并沒有讓我們擺脫心靈的束縛,如果我們可以嘗試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回避責任的語言,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師:“我討厭評級,這樣做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很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
——換一種“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
法國作家George Bernanos曾說過:"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術的進步最終被用來摧毀人類,那么,并非是暴行導致人類的滅亡,當然,更不能說是復仇行為使人類滅亡······人類的滅亡,是以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信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做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3)、強人所難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語言傾向于批判、比較、命令和職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畢竟給給別人挑毛病,總是要容易和舒服地多 。)
但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三、區分觀察和評論
不區分觀察和評論,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
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對不區分觀察和評論描寫的十分通俗: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
他的西行為被我們成為“懶惰”?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每次、曾、總是、從不、經常、很少”這樣的詞語都可能混淆觀察和評論。)“歐文在過去額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四、感受和想法
感受,是說明自己的感覺。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是溝通更為順暢。
生活中,我們更傾向于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如:你進門時沒和我打招呼,我覺得你不在乎我。這更多的是一種對他人態度的判斷,而非自己的感受。換種表達方式:“你進來的時候,沒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很孤單。”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成人我們的感受源于自身。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如:“你昨晚沒來我很失望。”他的感受室友他人的行為引起的;換種說法:“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以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他感到失望,是以為他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
有一種表達感受的方式是:批評。批評往往暗含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當我們通過批評的方式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者是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不幸的是,在不順心的時候,感性早已凌駕在理性之上,若未能練就良好的控制力,很多人便有了“脾氣壞”的標簽。
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基本需要:自由選擇(目標、夢想、方向···)、慶祝、言行一致、滋養身體、玩耍、情意相通、相互依存。人們如果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五、幾種非暴力溝通方法
· 請求幫助
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抽象的語言無助于深化自我認識。
我們中國人從小就被教育要謙卑、含蓄,不愿意給他人添麻煩,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有需求時,也希望通過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但這種委婉往往會帶來很高的表達成本,和不盡人意的結果導向。嘗試一下清晰明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許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 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 全身心傾聽
法國作家Simone曾說過: “傾聽一個處于痛苦中的人,不僅十分罕見,而且非常困難。那簡直是奇跡;那就是奇跡。有些人認為他們可以做到,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人還不具備這種能力。”
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傾聽后,可以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這將便于他人對我們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補充。體會以下兩種表達:
1)你希望我怎么做?
2)你是不是想請我幫你預定酒店?
很明顯,同為疑問的表表達,但第一組并沒有用心體會他人,這種詢問就像心理咨詢師在幫助客戶,容易產生距離感。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如果我們自己是說話的那個人,不妨清楚地表明我們是否期待反饋。
當對方得到充分的傾聽:我們會將氣氛變得輕松;他會停止談話。
所以傾聽有時很困難,有時有很簡單,就像一句佛教箴言: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但當我們已經痛苦地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地提出請求;換一個環境。
· 傾聽的力量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前進······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 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同之處,這會是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月不怕雨他們坦誠地溝通。
· 說得人更希望對方打斷,而不是假裝在聽。
· 傾聽使我們用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生動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
“盡管有種種相似之處 ,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張新的面孔,我們從未見過,也不能再次見到。我們無法停留在過去,也無法預見我們的反應。我們需要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
· 充分表達憤怒
殺人太膚淺了,在生氣時,殺人、打人、罵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真的很生氣,我們就需要找到強有力的方式充分表達自己。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多的體會自己的感受,嘗試著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常常能找到化解憤怒的法門。非暴力溝通提出了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 ?首先,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別做。
·?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
·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表達出來。
當憤怒來襲時,這個方法在執行起來并不簡單,就像書中一位男士將這些步驟寫在小卡片上提醒自己一樣,不妨嘗試一下,也許真的可以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 表達感激
在聽到被人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也許會覺得別扭,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好,甚至擔心別人對我們有所期待,也可能擔心在將來失去別人的賞識。
在別人表達感激時,人通常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自我膨脹,相信自己比別人優越;一種是假謙虛,否定別人的欣賞。雖然人們在聽到感激時會不太自在,但絕大多數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我們表達感激只是為了慶祝他人的行為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報。表達方式包含了如下三個部分:
· ?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 ?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當被人也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表達感激時,我們可以與對方一起慶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
六、愛生活
Marshall 提到對大多數人來說,個人的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
我們相信自己想要為他人負責。如果別人不高興,我們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有責任做點什么。此時,我們特別容易把親人看作是負擔。
你有沒有聽周邊的人說起過害怕一段感情的開始,不是因為冷酷無情,而是選擇一段感情就意味著要對選擇的人負責,彼此的悲歡喜樂牽連在一起,這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一種想盡力逃避的負擔。
2)、面目可憎
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多的去注重自己的感受。
3)、生活的主人
在這個階段,我們樂于互助,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非恐懼、內疚或是慚愧,那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雖然我們隊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
重獲生活的熱情
· 專注于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那里。
·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釋放的壓力。
·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可以釋放壓力。
七、愛自己
我們了解如何使用非暴力溝通來發展友誼,促進家庭和睦,改善工作交流以及推動政治和解。然而,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愛護自己。
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 ?如果自我評價是我們羞愧并改變行為,我們也就允許自我憎恨來引導自己的成長和學習。在我們的語言中,“應該”這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我們經常使用它來打擊自己。“我不應該那么做。”、“早知道,我就應該待在家不出門。”“應該”使我們封閉了自己,讓我們感到無奈和沮喪,同時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 ?另外,我們常常強迫自己。有人說“我必須加強鍛煉”、“我真的要戒煙了”,他們不斷地說著“必須”要做什么,與此同時,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因為沒有人想成為奴隸。(看到這你是否會問:照這樣說,常常做的學習計劃、運動計劃起步都是不愛自己的行為?且往下看。)
· ?上述的兩條“應該”、或是“必須”,是指做一些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事情。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對需要和價值觀保持清醒的認識,以使我們轉變:
(1)符合我們的心愿;
(2)處于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處于自我憎恨、內疚或是羞愧。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人生的苦難: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而無須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并允許這種覺察引發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去滿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自我寬恕:我么試圖理解過去自己的所作所為,問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為了滿足什么需要?”認得行為總是服務于自身的需要及價值觀,不論它是否能夠實現目的,也不論我們時候是感到慶幸還是遺憾。通過聆聽心靈深處的需要,我們就可以原諒自己,盡管過去的選擇并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
讓我們的行動基于對生命的愛,而非恐懼、內疚、羞愧或是義務。在生活中,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快樂。
相信,你、我,都會被這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