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話:人,終究會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
說不上對,也說不上不對。就是剛看到的一剎那,心驀地恍惚了一會。
童年時候,心心念念要個漂亮的大布娃娃,懂事的我自覺家里不寬裕,從未吵鬧索要。
一直到18歲成年前夕,我想,再不要就成年了,終于鼓起勇氣打電話給爸爸。只聽見他不以為然地說了句:“現(xiàn)在不要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搞好學習才是正事?!?/p>
至今我仍記得那個畫面:18歲的少女默默嗯了一聲掛斷電話,淚如雨下,跑到宿舍樓頂足足哭了一個晚餐時間。晚自習時出來月考成績,第一次考班級第一,卻減不了半點憂傷。
大學做家教的第一份工資,我在夜市買了個半米高的粉色小熊,視為珍寶。后來,我又買了好幾個布娃娃,再后來,初戀給我買了2個很大很貴的布娃娃。甚至有段時間,所有的娃娃可以堆滿大半張床??晌疫€是忘不了18歲那年的憂傷。
就像莫言說過,即便獲諾貝爾文學獎,他還記得孩童時被餓醒的滋味,還是有那種生怕吃不飽的恐慌。
所以,現(xiàn)在有了孩子,我決意在能力范圍內(nèi)盡可能滿足他所有的正當需求。是的,正當需求。
正月里,有鄰居親戚來拜年,紛紛感嘆浩浩的車子之多,更有甚者直言小孩子沒必要這么嬌慣。我也不爭辯,只說:反正就這一個,多買點無妨。先生也表示支持我的觀念。
他的玩具確實不少:兒童電動跑車,電動摩托車,腳踏挖掘機,三合一滑板車,兒童自行車,扭扭車等,這些都是可以騎著玩兒的;還有仿真購物車,大大小小的拿在手上玩的車子少說也有七八十輛。此外,秋千滑滑梯,搖搖馬,積木,足球籃球......各式的玩具也有很多。就連繪本都有一百多本。有一些是親朋好友送的,但大部分還是我們自己買的。
可是,這又如何?我們雖非大富大貴,但是區(qū)區(qū)玩具還是買得起。玩具,不是一個孩子最正當?shù)男枨髥幔?/p>
他喜歡車子,我為他買襪子都盡量買車子圖案的,就家里的收納箱也會買有輪子的箱子,若是里面沒放東西,隨他興起推一推,多好??!
有人說:“男孩要窮養(yǎng)啊!”
如果非得這么說的話,我更愿意理解成是鍛造男孩子艱苦拼搏的品質(zhì),而非故意限制對他的物質(zhì)供給。
難道,你會認為那些有錢人家給孩子布置專門的家庭游樂場,帶他們?nèi)ネ婊?、去四處旅游度假,是在害孩子嗎?/p>
并不是,那樣是在成全孩子的樂趣,開闊他們的眼界,并告訴他們:這些,不過是身外之物,玩玩是可以的,用不著心心念念。只要你長大后努力,你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像你現(xiàn)在看到的一樣。你可以有更高尚的追求。
我總是覺得,只有擁有過、經(jīng)歷過才能更加坦然面對誘惑,才不會輕易被欲望牽著走。
感謝互聯(lián)網(wǎng),感恩這個物質(zhì)充沛的時代,讓我等平民百姓也能在網(wǎng)上用合理的價錢淘到很多不錯的玩具。每個周末孩子他爸爸回來,都會帶回一堆快遞,里面就有不少是他的玩具。
一歲以前,我給他買的玩具注重品質(zhì)不重量,都挑大品牌或者進口貨。一歲以后我就漸漸放開,各種各樣的玩具買回來給他,甚至鎮(zhèn)上那種便宜的大塑料玩具也買來給他玩。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喜歡玩新鮮玩意,玩不久就厭了,無需品質(zhì)太好的。何況,我們這里也沒有專業(yè)出租玩具的地方。
可是,浩浩并沒有被我寵壞。相反,他對玩具不是特別執(zhí)著,多數(shù)時候也懂得謙讓。
比如,我?guī)コ?,即便他特別喜歡一樣玩具,只要我說每次出門只能買一樣玩具,或者提醒他這個玩具家里有了,我們不買,他都不會胡攪蠻纏。最多會哼哼哭幾聲表示抗議,卻從來沒有過死皮賴臉地上打滾求著要,或者嚎啕大哭不買不罷休的時候。
再比如,看到別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他也很少去搶,即便很喜歡,如果別的小朋友不愿意給他玩,我哄一哄,他也就不堅持了,開開心心玩別的。
當然,這其中我也很注意疏導他的情緒,察看他的表情,我生怕他如我小時候那樣時時做懂事的孩子,卻壓抑自己的需求,并不快樂。然而并不是,他實在是不那么在意。
也許,是因為從沒有缺過他玩具,所以他覺得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的滿足;也許因為他擁有得多,見識得多,就不再處處稀罕;也許,從我的解釋中,他能感受到滿滿的愛。要知道,父母給出去的愛與孩子感受到的愛,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說你很愛孩子,那么,他有沒有感受到呢?如果沒有,那么,于他而言,大概等于百搭了。
其實,我也并非毫無原則。對于買玩具,我一直是這樣的觀念:
帶孩子外出前,事先溝通好:看到喜歡的玩具,只能拿一個,且不買家里已經(jīng)有的玩具,并告訴他大致的價位范圍(如果他已經(jīng)對金錢有了概念)。
自己過怎樣的生活,賺怎樣多的錢,就給孩子買怎樣的玩具。不打腫臉充胖子,也不刻意壓抑孩子的欲望。
買不起,就直言告訴他:爸爸媽媽錢不夠,這個世界上不是你想要,就會有。但是爸爸媽媽會盡量滿足,實在喜歡,你可以長大后靠自己努力爭取。
現(xiàn)在想來,爸爸當年可能也知道我從小對布娃娃的迷戀,不是買不起布娃娃,也不是不愛我,而是他覺得督促我一心學習就是對我最大的愛。然而,他并沒有告訴我他對我的愛,也不知道,對于一個孩子而言,滿足小心愿遠比那些大道理溫暖多了。
所以,那些玩具,那些去動物園、游樂場的需求,能滿足孩子就滿足吧,并告訴他你有多么愛他。那不是嬌慣,而是愛的傳輸,只有吸足了愛的能量,他們長大后才能有意識有本能地去愛自己,愛別人。
【經(jīng)常忘記署名原創(chuàng)。荔枝小妖,我不過就是喜歡吃荔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