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前天,去參加讀學前班的女兒有公開課。因為快要上一年級了,學前班學的東西,跟一年級的課程差不多,只是沒有小學那么正式。
那一節課,學習的是音節ao。置身其中,以前讀書的情境不覺出現。對比了一下,教學的方式,與我以前讀書時的情況,幾乎可以無縫重合。
這種方式就是:老師在上面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按照她想要傳達的方式去學,主要通過表揚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每次的提問,其實答案基本是有一個引導性的答案,只要學生按照這個答案去回答,就給予口頭上的表揚、贊許。而對于學生,就是努力的去照老師的問題去回答,從老師的口吻去判斷是否是正確的。
而上小學的情況,應該也是差不多。小孩就是在努力的以學習的方式去獲取,老師,家長的表揚,贊許,而老師,也是以這種為手段,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記得有一次去兒子上學的學校,當時是星期一,學生下來升國旗,聽到一個老師在斥罵一個學生,那種語氣,并非是因為教育的目的,更像是一時的情緒失控的發泄。
感:對于小學上課的方式,尤為熟悉,對自己的影響深遠。因為突然發現,自己被這種方式影響著,而不自知。
如果說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那么,我的思維方式是否一直停留在小學那種水平呢?可想而知,行為要有多大的精進是不可能的。因為一開始,就已經想錯了。
這種方式最在的影響就是會為了認可、表揚,而去做事情。沒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說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作為父母,不知不覺間,也是用這種方式去教育孩子;而孩子,其實也面臨同樣的方式的教育。
思:習慣的養成,就是重復的動作,只要一個動作重復做得多了,就自然的成了習慣。而習慣,可以說是人的另一種本能。
我們很多的習慣,并非是自己養成,而是環境的影響。因為環境可以在不知不覺間,讓你重復的做。相反,對于自己想要養成的習慣,卻由于慣性,反而不容易養成。
而改變壞的習慣,前提就是要看到、意識到自己的意識形態上的習慣,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然后才有針對性的去改變,培養新的習慣去替代。
而對于因別人認可而行動的習慣,需要怎么去改變?
意識到自己是主人,自己可以照自己想的去做,去活。而不需要別人的許可。嘗試去做,照自己想的去做。
如果失去別人認可的參照物,可能一下子不適應,好像失去了目標,那就要從自身的內心出發,去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以前就是以達到別人認可為目標,而沒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出于逃避思考,責任,但是,當一下掙脫,反而不知所措。因為習慣。
既然意識到,就可以改變。因為改變意識,就可以改變形態。更何況這種意識形態,還是在自己小的時候,在無意識中養成的。
行:用微習慣的方式,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
對于自身,尋找方式改變!